借势借力调研宣传,打造“余热生辉,我为党旗添光彩”宣讲品牌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洪智 通讯员 唐言飞

近年来,莱西市委老干部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行“一线工作法”,以实地调研打开通路,探寻突破口、找准切入点,主动承办“省市县合力解题”省级重点项目,创新实施“银发工程”,打造“余热生辉,我为党旗添光彩”宣讲品牌,助力新时代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立足“谁来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夯实“银发工程”基础

一是明确调研目标。以更好发挥银龄人才优势作用助力事业发展为目标,充分了解老干部意愿、特长及其对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看法和期望,为宣讲工作开展提供决策依据。比如在访谈中,一位退休的农业专家提出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参与乡村振兴、开展农技下乡活动的想法,这为我们后续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二是实地开展调研。实地深入水集街道、姜山镇等10多个试点单位和相关社区(村),一线考察银发组织的活动开展情况,了解老干部在基层宣讲、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实际参与度和所做贡献。

三是组建宣讲队伍。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座谈会等多种调研方法,面向不同退休单位、不同职务级别老干部代表,广泛收集老干部基本信息、专业背景以及参与宣讲活动意愿等数据信息,在全市组建了“银龄先锋”宣讲团,每个镇街均配备了2—3名宣讲员,同时动员吸纳50余名具有教育、政法、宣传、文化、科技等工作经历丰富、宣讲水平较高的退休干部加入骨干宣讲员队伍。

聚焦“讲什么”抓实调研成果转化,激活“银发组织”潜能

一是抓项目领办。根据摸底调研归拢的数据信息,发布推出12项“银发项目”,水集街道、姜山镇、莱西市公安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等9个单位领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农技共富”“平安莱西”“银龄反诈”“文艺惠民”等9个项目,姜山镇组织“网格报到”,引导银发人才融入农村,开展“网格连心、组团服务”,目前已有200余名老同志担任微网格长。

二是抓揭榜领题。精准对接党委、政府“所需”和老同志“所能”,征集并发布“银龄助力”项目榜单,引导全市广大离退休干部结合个人特长、经验能力和工作实际,主动报名“揭榜”,申请认领“榜题”。如水集街道找准莱夷古乐非遗传承、农旅融合等切入点,聚拢银发乡贤,打造青岛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处,开设电商直播间,成立银发导游队,提供文化宣传、导游导览、技能培训、爱心义卖和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

三是抓团队领跑。发挥莱西市老干部志愿者服务总队龙头作用,积极打造“银龄先锋”“银辉初心”“银发金盾”等12支服务特色团队,吸纳志愿者1100余人,形成条块结合、覆盖城乡的组织体系,夯实“银发工程”的组织基础,为基层宣讲团凝聚强大合力。

围绕“如何讲”强化宣传激励,吸引“银发资源”聚集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银发工程”实施期间,我们先后向65家青岛市直单位发出招募函,定向宣传我市银龄专家政策,招募专家12人,扩大宣传效果的受众面。同时,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和各单位推荐,选取了40多名典型人物,与融媒体中心一起拍摄了“银发耀莱西”短视频,全方位展示离退休干部在党的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立德树人等各个领域的生动实践,近期在我市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激发更多老干部的参与热情。

二是拓展宣传渠道。借助行业协会、商会、乡贤等资源优势,持续实施“以乡情招贤”“以乡音聚人”,市级领导带队深入云南、贵州、兰州等地区开展“银龄人才”招募活动,引导莱西籍“桑榆顾问”返乡参与县域发展、基层服务。同时我们借助中国网、山东离退休干部党建网、“山东老干部”和“青岛惠风”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银龄先锋”宣讲团的典型事迹,在市级及以上平台刊发八路胡同讲党史的刘典章、红歌团团长吴培军等老干部发挥作用经验做法200余篇。

三是注重宣传质量。宣传内容主要围绕老干部的实际工作展开,深入挖掘他们在各个项目中的具体贡献和感人故事。“2023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获得者昌德松打造了“红色文化胡同”“传统教育文化胡同”“社区文化胡同”“发展教育文化胡同”“妇幼关爱文化胡同”“时光印象文化胡同”等10条主题文化胡同,内容涉及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法德教育、关爱成长等方方面面,渐渐发展为中小学教育基地,在青少年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莱西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辐射带动周边25个社区、近千个村庄文化墙“全面开花”。在文化胡同,昌老师每年向来自各地参观的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在校学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知识等内容50多场次,受众3000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优秀传统文化持续“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真实、生动的典型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共鸣,也吸引了更多老干部们投身到“银发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