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小的蒲苇,何以成为打开村民致富门路的“金钥匙”?一项小小的“指尖技艺”,如何发展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农户创业增收的撬动点?在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杨庄子村,“点草成金”的想象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近年来,赵北口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做好“土特产”文章,积极链接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资源,探索“党支部+集体企业+农户+和美淀乡发展中心”1+3发展模式,通过打造“创富工坊”就业平台带动蒲苇编织产业发展,为村民编织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同时,为解决芦苇蒲草市场价值低、无人收割枯萎后影响水质等难题,该镇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利用当地丰富自然资源、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传统技艺涅槃重生。在杨庄子村的“创富工坊”里,非遗传承人正在手把手指导前来学习编织技艺的村民们制作篮子,四五十名村民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一派繁忙热闹景象。
村民们正在编制篮子(安新县委组织部供图)
据了解,为提升农村妇女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进一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赵北口镇积极打造“创富工坊”就业创业平台,面向50岁至70岁妇女群体定期开展蒲苇编织教学活动,并由村集体企业免费提供蒲草、芦苇等原材料,对成品进行统购统销,最大限度拓宽市场、降低风险,让广大农村妇女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愿望,有效激发她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与信心。
“自从有了创富工坊,我们现在闲下来也有事干,学学本领、做做手工,活儿轻松还有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村民杨女士开心地说。
村民们正在编制各种物品(安新县委组织部供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聚焦“人”这一关键因素,赵北口镇积极探索乡村工匠培育机制,加强与高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合作交流,通过开展技艺教学、技能竞赛、设置专项奖励资金等方式,大力培养引进蒲苇编织专业人才,持续激发乡村特色手工业活力。目前,杨庄子村已累计通过“创富工坊”培养23名本土编织手工艺人,为蒲苇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协作共建赋能发展。在“华北明珠”白洋淀东岸,一望无边的芦苇荡是赵北口镇最鲜明的地域特征,蒲苇编织技艺在这里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在被誉为“中国草柳编之乡”的山东省博兴县,草柳编产业园内车水马龙,机器轰鸣,从产品设计、编织到仓储、运输,各个环节运行有条不紊。
精美的草柳编成品(安新县委组织部供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赵北口镇沿淀而居、水草丰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各村集体企业在党组织引导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蒲苇产业。为进一步做强乡村振兴特色主导产业,赵北口镇党委深入分析调研蒲苇产业发展条件,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先后两次组织村干部到山东省博兴县学习考察,充分了解当地草柳产业发展历史及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等全产业链发展情况。“我们与博兴县锦秋街道达成合作共建意向,将逐步实现全产业链条本地化,逐步推动蒲草编织产业在赵北口落地生根。”赵北口镇组织委员张程钢表示。
正在晾晒的蒲苇(安新县委组织部供图)
“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随着蒲编产业发展壮大,蒲苇编织这项传统技艺正与白洋淀历久弥新的民俗文化、碧波万顷的美丽景色、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融为一体,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产业融合迭代升级。“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咱们白洋淀本土特色手工艺品——蒲枕,全部由我们村里的能工巧匠手工制作,喜欢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在一场农家院直播中,主播正热情地向观众推介蒲编工艺品。
正在晾晒的蒲苇(安新县委组织部供图)
为进一步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活力,赵北口镇亮出“三板斧”。一是打开数字化市场销路,通过网店销售、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蒲苇手工艺品营销半径,让蒲苇搭上数字农业快车,从微不足道的“无名草”,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草”、千家万户的“致富草”;二是品牌化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擦亮赵北口“千年古镇”金字招牌,打造特色文旅品牌IP,开发蒲苇地垫、花瓶、灯罩、扇子、门帘、凉席等系列衍生产品,进一步提升蒲苇附加值,扩大经济效益;三是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省“和美乡村”重点片区、新区党建引领“四个美好”示范点建设,大力推动庭院经济、网红经济发展。在杨庄子村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项目,将蒲草产品投放至全镇32个农家院,开辟蒲草编织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无论是“创富工坊”零工就业平台,还是“数字淀乡”乡村治理体系,面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赵北口镇顺势而为、主动谋划,在乡村振兴领域进行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取得一个又一个瞩目的亮点成果。一座千年古镇,既牵系重大国家战略,也承载高质量发展使命,未来,赵北口镇这片热土将会越来越“热”。(安新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