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里莫·莱维的手臂上,刺着数字“174517”,那是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作为囚犯的编号。
据说,在他离开集中营后、作为化学家为油漆公司SIVA工作的日子里,每次访问德国他都穿着短袖衬衫,确保德国商人看到他臂上的集中营编号。
普里莫·莱维,1981年摄于都灵
《自然故事》是莱维一生中唯一以笔名出版的作品。不是Primo Levi,而是Damiano Malabaila。
在1966年这本书出版之前,他已经出版了两部回忆录:《这是不是个人》和《终战》。也就是说,那时他还不是一位小说作者,读者以一种看待集中营幸存者的眼光阅读他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集,《自然故事》显然会辜负这种期望,所以莱维自己也说:
我(意外地)写了两本关于集中营的书,进入了写作的世界,这两本书的价值并不是由我来判断的,但毫无疑问,那是两本严肃的书,面向严肃的读者。现在,要给这些读者推荐一本小说集,里面有很多玩笑、道德陷阱,故事或许很有趣,但也很冷漠。就像有人用油瓶卖酒一样,这不就是贸易中的欺骗吗?
《自然故事》简体中文版,陈英 孙璐瑶 王丹珏译
化学家、奥斯维辛幸存者和作家,《自然故事》是莱维三重身份的汇合点——当然,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这样的汇合点。但这三重身份不总是融洽,乃至于常常有相互抵触的地方。
化学家莱维——囚犯莱维
莱维于1919年出生在意大利都灵。从小,他被认为是一个纤弱、害羞的孩子,但在学业上表现出色。
在阅读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ings 之后,少年莱维立志成为一名化学家,经过努力和重重筛选,他在1940年成功入选都灵大学化学系20名学生之一。
约19岁的莱维骑着自行车
在奥尔塔湖周边的道路上穿行
1940年6月,意大利作为德国的盟友对英法宣战。种族法阻止了莱维在毕业后找到一份长期工作。12月,莱维收到了一名意大利军官的非正式工作邀请,是一个从矿废中提取镍的项目。他后来意识到,这个项目实际上是在帮助德国,因为德国在生产武器时正面临镍短缺的问题。
形势每况愈下,意大利抵抗运动变得愈加活跃,莱维也和一些同伴前往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并于1943年10月组建了一个游击队。1943年12月13日,他们被法西斯民兵逮捕,并被送至位于意大利摩德纳的Fossoli集中营。
囚犯莱维——化学家莱维
被德国人接管后,Fossoli集中营里的囚犯被陆续遣送,1944年2月21日,莱维和其他囚犯一起被运往莫诺维茨,这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复合体中的三个主要营地之一。莱维在那里待了11个月,直到1945年1月27日。莱维所在运输队的650名意大利人中,只有20人最终活着离开了营地。他再一次成为二十分之一,虽然意义天差地别。
在集中营中,莱维的化学专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冬天之前,他在一家合成橡胶的实验室找到了一份助理的工作。通过避免在严寒的户外劳动,他得以生存下来;此外,他还通过从实验室偷取材料与其他人交换而获得额外的食物。
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入口
直到1945年10月19日,莱维才返回都灵。直到1946年1月21日,他才在都灵郊外的杜邦油漆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写诗,记录自己在奥斯维辛的经历。以及撰写《这是不是个人》的初稿。
化学家莱维——作家莱维
1947年1月,莱维开始将完成的手稿送往出版社。拿到书稿的埃瑙迪出版社文学编辑、著名作家娜塔莉亚·金兹伯格却退了稿(多年后,金兹伯格承认自己当年的判断错了)。而在美国,它被利特尔-布朗出版社拒绝,虽然另一家小出版社在1958年出版了《这是不是个人》的英文版,但莱维的作品在美国要到四十年才引起重视。
最终,莱维找到了弗朗科·安托尼切利,后者是一个业余出版商,但作为活跃的反法西斯分子,他支持这本书的出版。首印2500册,只售出了1500本。然而,这本书在《联合报》上获得了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正面评价。1958年,埃瑙迪重新出版了《这是不是个人》。
青年卡尔维诺
当《自然故事》在埃瑙迪出版时,卡尔维诺便是它的初版责任编辑,并为之撰写了推荐语:
莱维用十五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由技术进步的狂潮推动的未来,有让人不安的或乌托邦的实验,一些让人惊异的机器在运转。但仅仅将这些作品归为科幻小说是不够的,因为故事中还包含讽刺和诗意,有伟大事业与日常现实,有对过去的怀想和对未来的预言,也有科学的设定和荒谬的追求,对自然秩序的热爱与兴致勃勃的颠覆重组,有高雅的“恶意”和人文关怀。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维始终保留着作为化学家的身份,直到1977年,58岁的莱维才从油漆厂辞去兼职顾问职务,全职从事写作。化学家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永远蕴藏在他的作品中——他于1975年出版的《元素周期表》被英国皇家学会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学书籍。
1987年4月11日,
他从公寓内的楼梯平台跌落至地面,
法医判定其死因是自杀。
《自然故事》简体中文版首度引进
卡尔维诺任初版编辑
《自然故事》是莱维的首部科幻小说集。这本书是化学与文学结合的产物,以精确简洁的技术预言,测量着人类的希望、梦想与恐惧。首批读者这样评价:
像在读文艺版的莱姆,没想到带着记忆沉枷的莱维竟也也有如此轻盈的时刻。
——渡边
莱维作为不屈的堂吉诃德,我们读者作为桑丘,愿意与他一起战斗。
——伊夏
不是“自然”的故事,更像是转头以科技反观“自然”的事。若不是点子以外还有更多表达,都怀疑这是意大利的星新一了。
——Pam
《自然故事》的第一篇《回忆触发剂》便是一个以“化学家”为主角的故事:药剂师蒙德桑托用带编号的磨砂瓶收集激发回忆的物质,以嗅觉为媒介让昨日重现:一个地方,一段时间,或一个人。
而阅读第二篇《比提尼亚的文化审查》又会嗅到强烈的“幸存者加作家”的气息,这种对审查规定的敏感与幽默,会让我们轻易联想到诸如乔治·奥威尔、索尔·贝娄、库尔特·冯内古特(又是一位二战幸存者!)和一系列苏联作家。
第三篇《作诗机》则直接是以戏剧的形式展开的,还加入了诗歌元素。难以想象,这则半个世纪前创作的短篇,谈论的正是当下最热点的话题:AI创作。书中的诗人和秘书,会用一台作诗机为“AC米兰足球队上周日获胜写一首赞歌”——在撰写这篇推文的当下,AC米兰刚刚在欧冠积分赛以三比一的成绩胜了皇家马德里。
……
我们发现,书中涉及的技术概念在影视文学作品中被不断复现:波兰科幻大师莱姆小说《机器人大师》(1965)、首部赛博朋克小说《真名实姓》(1981)、卡梅隆执导电影《末世纪暴潮》(1995)、诺兰执导电影《致命魔术》(2006)等等。
在卡尔维诺编辑的初版《自然故事》(1966)的腰封上写着“Fantascienza?”(科幻小说?),简体中文版采用镭射贴纸保留了这一设计,致敬原版,也向读者们再次提出卡尔维诺的问题——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