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说|对话吴志华:从“香港故宫”看未来博物馆发展的五大关键

全文3911字,阅读约需12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表示,博物馆的使命应超越简单的历史重现,而是要呈现文明的全貌与演化脉络。

02他强调,博物馆不仅要展示文化,更要让观众深入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参与文化创新。

03为此,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推出一系列高水平的特別展览,如备受瞩目的三星堆文物展和卡地亚艺术珍品展。

04同时,博物馆正努力借助科技更生动、更有趣地传播文化,如大规模文物数字化工作。

05然而,吴志华也提醒,科技应用的关键在于保持文化的底色和水准,避免让博物馆沦为科技展示的平台。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赵乾坤 编辑/高莘)
日前,一场名为“中华文明溯源” 的特别展正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香港故宫”)展出。来自北京、甘肃、山西、香港等地的博物馆和考古机构的约110件(套)新石器时代至夏朝的珍贵文物,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在介绍推出此次特展的背景时,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首先与观察者网分享了香港故宫的总体定位,“香港故宫不仅是明清故宫文化的展示平台,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播窗口。” 他期待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认为博物馆的使命应超越简单的历史重现,而是要呈现文明的全貌与演化脉络。
图片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广场及正门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然而,吴志华也深知这条道路并不平坦。国际上流行一种论调——衡量古文明以文字、冶金术、城邦等单一要素评估。“这是以西方为主导的文明定义,如按此标准计算,我国历史只有约3300年被承认,这样的标准让人忽视中华文明悠久和独特的历史脉络。”吴志华说道,“这次的展览正是要打破这种认知的局限,展示我们超越5000年的历史和生生不息的文明传承。”
作为一位在文化界耕耘了30余载的资深博物馆专家及历史学家,吴志华在博物馆策划与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思考不仅关乎香港故宫的未来,更为全球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启示。如何看待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角色与独特价值?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如何让博物馆既不失去本土特色,又能融入国际舞台?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关键要素又包括哪些?吴志华在与观察者网交流时,给出了答案。
关键要素一: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文化试验场
谈及“中华文明溯源”特别展,吴志华毫不掩饰对“多元一体”这一中华文明核心特质的重视。他指出,展览的焦点不仅在于时间的长度,更在于地域的广度与文化发展的深度。此次展览涵盖9个主要考古遗址,其中,“陶寺遗址”“石峁遗址”和“良渚遗址”等,传递出一个振奋人心的信息:这些遗址的面积竟是故宫的四到五倍,城内宫殿林立、手工业繁荣,证明在文字尚未发现之前,中国的社会分工已然复杂,甚至具备了类似皇城的格局。
吴志华直言:“我们必须摒弃以西方标准为主的文明观,这三座遗址的存在就是对西方所谓中国只有3000年文明论的颠覆。他强调,传统偏见亟需挑战,而这种突破正是香港故宫所肩负的颠覆性文化使命。展览不仅是文物的展示,更通过史料与考古研究,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中国文明从何而来?为何能够绵延不断?这正是香港故宫希望传达给世界的答案。
图片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吴志华用“文化试验场”来形容香港故宫。他表示,博物馆不仅是静态的文物展示场所,更应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现代博物馆应当参与文化旅游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崛起,并带来经济效益。在香港,尤其如此。“香港故宫实行收费模式,但即便如此,过去一年香港故宫仍接待了150万游客。这说明,观众的文化消费观正在发生巨变。”
吴志华所说的巨大改变是指,现代观众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览,他们渴望深入理解展览和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外延。这也是为何香港故宫在展品解说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无论是故宫文物,还是与国际机构合作的专题展览,“我们都在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具深度和层次的观展体验”。
关键要素二:不再 “高高在上”
“博物馆的展览不仅是‘陈列’,更应该是‘对话’。”面对如何让中外观众深入了解故宫文化的挑战,吴志华毫不避讳地指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肩负着打破“高墙”的责任。  
他说:“我们开馆的重心之一,就是通过教育和参与把观众带进故宫的世界。”为此,香港故宫学堂应运而生,涵盖丰富的工作坊和讲座,并与本地学校合作编写文化教材。他坦言,博物馆的教育部门已成为团队里规模最大的部分,足见其对教育推广的重视。“香港故宫希望让观众不仅能‘看到’文化,更能‘懂得’文化,进而参与‘创新’文化。”
自开馆以来,香港故宫推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特別展览,包括备受瞩目的三星堆文物展和卡地亚艺术珍品展。这些展览不仅吸引了本地观众的目光,更引来了大批海外及内地游客。吴志华强调:“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提供一个参观的空间,而是要营造一种氛围,让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与文化的关系。”
图片
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吴志华认为,文化传播并不局限于博物馆的四面墙内。他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为例,生动地诠释了文化创新与交化传承间的微妙关系:“过去,我们常认为游戏和动漫属于亚文化,但《黑神话:悟空》证明了,一款内容扎实的游戏也能成为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款游戏中的无头佛像场景引发了对流失文物的关注,唤起了公众对文物回归的强烈呼声。吴志华感慨道:“一个游戏能够触动民族情感,激发对历史的思考,这是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如我们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支撑,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界限将不再泾渭分明。”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推进,香港的文化定位正在悄然改变。吴志华指出,越来越多的大湾区居民不再将香港视为单纯的旅游目的地,而是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文化消费成为这一变化的显著体现。“许多内地观众并非来观光,更像是来体验文化生活。”他强调,这种新型的观众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带来了机遇。
“博物馆的存在不再是为了‘高高在上’的展示。”吴志华明确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文化游憩’的概念,即把文化融入日常休闲,让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关键要素三:“国际视野”与“全球责任”
在当今社会,博物馆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教育、保护和经济效益的狭隘界限。现代博物馆正在担当起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和谐、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吴志华指出,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是文化对话的“桥梁”和文化互鉴的平台。通过丰富的展览活动和互动形式,博物馆正努力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香港故宫肩负着这一使命,也面临着全球博物馆的共同挑战。在这座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博物馆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吴志华强调,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香港还应积极推动国际文化共建、全球文明倡议。每年,香港故宫与全球各大博物馆合作展览,组织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不仅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香港故宫独特的定位。
图片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如何让博物馆既不失去本土特色,又融入国际舞台,仍是一大挑战。他举例说,与伊朗等中东国家的合作,体现了当今博物馆展览策划中的新思路,即打破以往西方为中心的叙事体系,以“全球化”视野,倡导平等对话与互鉴共荣;而如“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这样的展览,则能展示中西文明的相互影响。“当下,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已经从单纯的‘展示历史’转向了‘参与现代文明建设’。
吴志华特别提到,近年来围绕文物归还问题的国际讨论,提醒人们,博物馆不应仅是艺术成就的陈列柜,而应成为反思历史、推进公义对话的空间。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更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关键要素四:青年客群将带来更多可能
吴志华将“年轻化”视为博物馆发展的关键主题。他不断强调,青年客群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可能。“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超乎想象,他们对历史的渴望与探索是如此强烈。”他提到,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博士最近在香港理工大学主持的一场讲座上,吸引超过800名学生的热情参与,令他深感振奋。
吴志华深入分析了年轻人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他指出,现代青年渴望了解历史与当下的联系,而香港故宫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展览“中华文明溯源”尤其受到了年轻观众的青睐,他们不仅在欣赏文物,更是在解读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深入思考自己作为“中华文化继承者”的身份。这种反思与认同,正是香港回归的深层意义所在。“香港的回归不仅是政体的归属,更是心灵的共鸣与认同,也是文化自信的展示。”
图片
同赏共乐——穿越香港收藏史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展望未来,他透露,香港故宫将邀请内地文明研究专家来港向年轻人授课,并计划推出关于文明起源的繁体字书籍,以帮助更多当地学生了解文化根脉。吴志华进一步表示,青年客群的消费特点正引导博物馆成为创新与探索的实验场,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文化的需求已从“娱乐”转向“学习”和“反思”,“如何让博物馆焕发年轻的活力,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
观察者网注意到,香港故宫在青少年文化培养方面投入了巨大资源,致力于培养一批“文化大使”。吴志华表示:“我们不仅要让香港的学生了解故宫的文化,更希望他们能带着历史的光芒,成为文化创新的推动者。”然而,他也坦言,这是一场时间与耐心的博弈。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如何真正抓住年轻一代的心,依然是一大挑战。
关键要素五: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
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正站在科技与文化交汇的最前沿。吴志华在与观察者网的对话中,毫不掩饰对科技在博物馆中广泛应用的期待。然而,吴志华也强调,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博物馆的核心依然是“守正”。他指出:“我们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而是要借助科技更生动、更有趣地传播文化。”他反复提到“守正创新”,这不仅是博物馆的座右铭,更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的必经之路。“博物馆要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在变革与传承中找到平衡。”
自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有50余个多媒体项目与展览相辅相成,使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通过沉浸式的多媒体手段深入体验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在吴志华看来,科技的应用是一种“破圈”的艺术,为那些原本难以接触传统文化的群体打开了新的入口。
图片
“与画中人合照”照相机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他特别提到一项文创产品案例:去年中秋节前夕,香港故宫与当地酒店携手推出了一款独特的月饼礼盒,其包装设计颇具匠心。这款礼盒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水墨画,由香港本土视觉艺术家与人工智能手臂共同创作,巧妙地将古代文人对中秋满月的美好想象与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采集的相关数据相结合,重新诠释现代的水墨画传承。
吴志华指出,科技赋予了文化资源多维价值,激发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创新空间。传统文化因此获得了新的呈现形式,让公众在意想不到的场景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厚重。
但吴志华也坦言,科技发展速度之快,博物馆要追赶并不容易。目前,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在进行大规模文物数字化工作,预计将在两年内完成几千件藏品的高清数字化。
同时,吴志华也不忘提醒:形式与内容必须共生,科技不能喧宾夺主,它是帮助博物馆更生动地讲述故事、传递文化价值的介质,而非让博物馆沦为科技展示的平台。“科技应用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保持文化的底色和水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图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