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治”→“稳”→“美”:南四湖的这22年

“寂静之中它们又像人间的风暴/绿色的卷席惊动我们/叶子和花/扩张着湖水的远方/站在湖水旁可以拥有一片爱的迷途/远方之远,什么是最有力的证词……”在“聚诗词笔墨 谱生态齐鲁”采风活动中,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张楠站在微山湖畔记录下万亩荷香,她说:“这里的一切将在我们的追溯中践行”。

图片

资料图片

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被称作“南四湖”,其中微山湖是面积最大的。近年来,南四湖的美丽风光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社交网络平台中,成为“美”的代名词之一。而当我们寻着时间的足迹追溯南四湖的历史,却发现这里曾经是“酱油湖”,由“污”到“美”,走过了三段治理保护历程。

由“污”到“治”提水质

2013年劣Ⅴ类水质跃升Ⅲ类

南水北调东线,成败在治污,关键在山东,重点在南四湖。2001年,国家确定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南四湖时,调水沿线污染十分严重。流域内人口密集,造纸、化工、印染、酿造等结构性水污染突出,整个流域没有入海通道,各类废水最终都汇入了南四湖。当时的南四湖53条入湖河流鱼虾绝迹,湖区水质全面呈劣Ⅴ类,局部湖区COD高达上千毫克/升。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达到Ⅲ类水质目标,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治污难度举世罕见,因此,曾被专家学者称为“天下治污第一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四湖治理保护,坚决扛起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政治责任,将南四湖流域污染治理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的前提和关键,创新实施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全力推动流域综合治理。

2002年到2013年,围绕治理南四湖,山东省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深入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颁布出台《山东省南水北调条例》《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探索推广“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

“治”即污染治理,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治,引导和督促排污单位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长的治污水平,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90座,总处理能力达 430 万吨/日。山东南水北调沿线先后关闭了29家5万吨以下不能稳定达标的草浆造纸、酒精和淀粉企业(生产线);对178家企业进行了技改升级;对165家涉水企业实施了废水治理“再提高”工程。大力实施“退渔还湖”,共清理取缔和改造投饵围网、网箱约31万亩;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生态补偿资金,引导建立渔业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用”即循环利用,充分利用流域内季节性河道、天然蓄滞洪区和闲置洼地,因地制宜建设不同规模的调蓄水库,建立区域规模化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成再生水截蓄导用工程 21个,年可消化中水 2.1亿立方米。

“保”即生态保护,在重要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处、河流入湖口及其他适宜地点,因地制宜建设表面流和潜流人工湿地94处,总面积达31万亩。2013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通水前,湖区水质已实现由劣Ⅴ类向Ⅲ类跃升。

图片

由“治”到“稳”保水质

“十三五”末国控断面优良水体达96.3%

南四湖是全国第六大、山东省第一大淡水湖,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承接鲁苏豫皖4省34个县(市、区)53条入湖河流。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和输水通道,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节点,在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不仅决定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成败,还涉及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十条”,湖区水质考核指标由2项(高锰酸盐值指数、氨氮)增加至21项。为保障湖区水质达标,山东省修订《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持续开展人大执法检查。

印发实施《山东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深入实施“1+1+8”污染防治攻坚战;修订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加严了指标限值。

对入湖河流超标断面实施“挂号”管理,对责任县(市、区)予以环评限批;以控制断面为基本治污单元,构建“源头提质增效—过程拦截控制—末端生态修复”三级污染防控体系。“十三五”末,南四湖湖区水质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流域内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6.3%。

由“稳”到“美”增颜值

去年南四湖流域全部实现整县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

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小组,统筹推进南四湖治理保护;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山东省南四湖保护条例》,通过立法对南四湖提供法制保障;省里制定出台《山东省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水利、特色产业、现代文旅、渔民安居等专项规划,科学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印发实施《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及年度工作计划,系统推进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船舶港口污染防治。

图片

省级层面设立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办公室,枣庄、济宁、泰安、菏泽涉南四湖流域4市均设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积极协调生态环境部印发《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工作规则》,山东省与交界省份全部签订联防联控协议,省辖4市所有县(市、区)全部签订上下游联防联控协议,实现省界、市界、县界联防联控协议全覆盖,协同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共治共享。按照“谁改善、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对流域内跨界河流90个断面全部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累计兑付补偿资金2.61亿元。

在生态环境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悉心指导、大力推动下,以山东省原有的南四湖流域标准为基础,鲁苏豫皖4省分别于2023年9月份相继发布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并于2024年4月1日起统一实施,填补了全国跨省流域统一标准的空白,形成了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流域良性治理格局。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境内南四湖流域27个县(市、区)全部实现整县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改造完成城市建成区市政雨污合流管网1226.4公里,41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完成工程整治,在全省率先完成“两清零”任务;累计60%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

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155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实现对水质“二次净化”。推进农业面源综合治理,印发实施《南四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方案》,这是山东省第一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对农业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菹草治理等领域创新推行一揽子综合整治措施,完成60余万亩稻田退水、4.3万亩池塘生态化改造任务,创建13个国家级绿色防控示范县,流域各类养殖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谋划实施总投资299.4亿元的507个重点治污项目,突出抓好湿地保护修复、沿湖生态绿带建设、采煤塌陷地治理、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完成造林绿化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94平方公里,邹城市采煤塌陷区治理经验被列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围绕南四湖流域治理保护,不断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2021年以来,省级财政落实资金23.69亿元,支持流域4市推动水污染防治、雨污合流改造等工作。发行专项债券80.97亿元,重点支持流域4市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

从“污”到“美”

南四湖跻身全国首批8个水质良好湖泊

自2013年11月15日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干线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一直保持100%;南四湖水质显著改善,列为全国首批8个水质良好湖泊之一,2023年南四湖流域36个国控断面、南水北调东线13个国控断面以及省辖39条入湖河流优良水体比例均实现“三个百分之百”,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图片

在气候异常、旱涝急转等困难形势下,今年1月至10月份,南四湖流域国控断面、南水北调东线国控断面以及省辖入湖河流优良水体比例仍然保持100%,切实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力保护,植物种类达656种、鸟类达314种,曾绝迹多年的水雉、白枕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重现,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和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南四湖大量繁衍生息。

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规模丰度在国内位居前列,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实现了水质改善与环境变美的双赢。我省南四湖治理保护经验做法在全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推进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记者:赵璐 编辑:周全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