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达人“遇见”美丽乡村

走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南珠日河嘎查的乡间小路上,一片齐胸高的玉米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村民刘大鹏带着些许腼腆和一丝骄傲的神情对我们说:“这块田里有法宝——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2023年,他就是借助这个“法宝”创下了东北春玉米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

2017年,参加完科左中旗农牧局举办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的刘大鹏好似觉醒了“种田血脉”,家里的200多亩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过去都是粗放种植,产量也就10多万斤。采用密植技术后,去年产量增长到60多万斤。”

靠科学种田、凭技术增收,学会了“法宝”的刘大鹏想要带动乡亲们一块儿增产致富。“密植讲究‘8精准’,但大多数农户种地做不到精准。我就想到让乡亲们把土地托管到合作社,帮着他们种,这样可以解决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生产规模小而散、土地零散破碎等问题。”

2024年,是刘大鹏的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托管种植的第一年,吸引了周边嘎查村的30余户村民入社,包长春就是其中一位,“今年我托管了99亩沙坨地。想先试试看,行的话来年都给他。”

图片

刘大鹏检查玉米化控情况(赵彦臻 摄)

跟随刘大鹏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农户托管的玉米田。“你们瞅瞅,这株秸秆长得多结实。前几天,我们做了化控,要不然长得更高。现在刚好是6展叶苗期,这时候做化控能避免它们长成大高个儿,也能增强抗倒伏能力……”

“领着乡亲们干,做给乡亲们看。”刘大鹏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做起来才发现并不容易,“今年春天冷,乡亲们把土地托管后,只需要负责浇水这一块儿,没想到浇得太勤遇到了低温冷害,找专家了解后,通过打营养药、灌根、提升地温等方法终于解决了。”

从最初只想管好自己的小家,到现在想带动乡亲一起发家致富,为什么刘大鹏的想法不断发生着变化?“我是劳模,肯定要发扬劳模精神。之前没有能力不敢想,单产破纪录让我有信心了。现在,我最希望看到粮食丰收,农户得到收益。”他笑着说。

据了解,今年托管到刘大鹏合作社的3000多亩地中,盐碱地每亩增产200斤——400斤,沙土地每亩增产500斤以上。包长春家托管的99亩沙坨地,从去年的9万斤增产到17万斤。

在农业生产中遇到过难题的不只刘大鹏,还有通辽市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的孙国祥,但他想到的方法是成立科技小院,加快产学转化,助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孙国祥向当地农户介绍高粱品种(李娜 摄)

“2015年,我成立合作社后,就开始筛选适合当地的品种了,从几百个高粱品种中选出来六样,推荐给了老百姓。但是,这些品种没能实现高产,而且还遇到了药害,是请专家帮忙解决的。”孙国祥回忆那段经历后感慨:“现在种地不能单纯靠感觉了,要靠科技、靠数据。”

2022年,孙国祥推动建成了中国农技协内蒙古左中高粱科技小院,驻扎在小院的高校专家和学生结合土质特点,通过筛选矮秆耐密植品种、合理规划种植密度等手段,将高粱平均亩产量由1000斤提升至1200斤。

“在科技小院,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导同学们发现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还能通过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种植、养殖技能和管理水平。”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师周伟说。

把高校的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以科技助农,科技小院不仅是一个院子,更是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社会服务和农业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组织模式,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去年,我们在小院里试种了由上海市农科院品种选育,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选种试种的节水抗旱稻。秋收时,测出亩产量达1107斤,含水量15.8%,一亩地可收入1740元。”孙国祥告诉我们,前几天还有附近村上的种植户组团来参观。

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明知道农业是投入多、回报慢的行业,却不为之动摇,支撑着他的是什么呢?“是对这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业天然的情怀。”孙国祥这样回答。

2019年以前,通辽市科左中旗韩家窝堡嘎查的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没有集体收入咋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不壮大老百姓从哪儿获益?”这成了嘎查书记郭顺的“心病”。

一次偶然的外出学习机会,加上韩家窝堡得天独厚的小麦种植条件,让郭顺对面粉加工上了心。“学习回来后,我马上和其他村干部商量成立合作社,做面粉加工。没想到他们都同意了。”

干什么事儿敲定了,资金从哪儿来让郭顺犯了难。经过反复商榷,大家决定通过自筹方式注册成立鑫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订单销售”模式。2020年4月,他争取到125万元专项资金,建成了农产品加工厂。

郭顺鼓励入社的47户村民及周边18个嘎查村的140余户农牧民在庭院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并由合作社为其提供播种、深耕、收割、加工等一体化服务。

合作社的成立,让生产、销售等环节提质升级,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也解决了部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达到了惠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目前,年经济效益达15万元。

图片

郭顺介绍晾晒后的白萝卜干(许媛媛 摄)

“集体收入有了,得再拓宽一下大家的致富渠道!”正思考着的郭顺,瞄到桌上的酱八宝咸菜时灵光乍现,“种白萝卜是个好选择!萝卜生长周期短、对生长环境没有过高要求,而且在村里就能晾晒。”他马上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产800斤——1000斤萝卜干,一斤能卖4——6元。去掉人工费,一亩白萝卜几乎是5亩玉米的收入!

为了学到最地道的种萝卜技术,郭顺把超市里能买到的萝卜咸菜都买了回来,挨个打电话询问对方是不是酱菜厂、能不能教他种萝卜。几经周折,终于有一家辽宁省葫芦岛市的酱菜厂老板了解到他是想带领村民增收后同意了。“老板特别好,从起垄、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到后期的加工、起收、晾晒都教得特别仔细。”他笑着回忆道。

“2021年,刚种萝卜的时候,还掌握不好深浅度,书记去现场一点点儿教,今年基本学会了。”徐春浩说:“跟着郭书记一起干,心里踏实。”

如今,韩家窝堡已有20户村民选择在麦后复种白萝卜,人均年收入可增加5000元。

郭顺的两块“心病”好像解决了,但似乎又冒出了些新想法:“接下来,想学学电商,还想试着把白萝卜干做成真空的、能直接泡发的萝卜干咸菜,搭配本地的辣椒油,在网上直播售卖……”

生于斯,长于斯,念兹在兹。“达人们”成长于乡村,对乡村有着特殊的情感,如何将这些“达人们”挖出来、聚起来?科左中旗委组织部副部长吴木仁表示,“我们将继续把乡土人才培养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不断从引领指导、扶持培养、优化环境等方面出实招,帮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科左中旗是通辽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辽市专项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程,已培育出1.5万名扎根乡土、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今后,通辽市将继续在教育培训和激励扶持方面下功夫,针对不同类型乡土人才,举办各类培训班等技能提升活动,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乡土人才建立产业基地、评选高级职称等,使乡土人才逐渐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羊’,持续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市农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白树昌说。(赵彦臻 李娜 许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