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
大片光影投射在大树的枝头
形似佛头
又变化为石刻壁画中
常见的飞天形象;
时而
一束束灯光穿透树叶与枝干
在夜色中闪烁
如同落在树梢间的闪亮宝石……
11月10日晚
杨浦区长阳创谷
用一场流动的户外光影秀
为敦煌当代美术馆揭开大幕
“这场表演太赞了!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座美术馆的魅力。我们家住长阳创谷附近,后两天就想预约来参观!”在园区内观看了光影秀的市民陈女士感叹道。
敦煌当代美术馆是一座由旧停车库改造而来的艺术空间,坐落在长阳创谷这片由中国纺织机械厂旧址改造而来的科创园区中。它将以首展“境象敦煌”为开篇,链接古典与现代,让更多市民群众走进敦煌。
从历史、自然向“心”走去……
馆内自今天(11月11日)起启动首展“境象敦煌”,通过独具特色的展陈,呈现这座全新美术馆的风貌。“境象”一词,原指诗歌中的心境与物像,在此被引申为现当代艺术家对于敦煌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的回应,让敦煌在实体之外,更映出一种文化符号的衍生。
展览由历史、自然、再现、心象四部分构成,串联起参观者对敦煌的探寻踪迹。“历史”使用艺术投影、多媒体互动装置等现代化手段,对关于敦煌的历史文献、图像档案等进行了二次创作与展陈;“自然”围绕着一座缩小版“鸣沙山”,还原了敦煌当地的自然景观、地理特征,展现了环境对敦煌文化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的相生关系;“再现”收集了《贝叶经》、人手鸟身(千秋万岁)画像砖等展品,并通过墙面重现了部分代表性敦煌壁画;“心象”则将敦煌艺术的精神内核剥离出来,投射到更多当代艺术设计中去。
“其实这一条参观路线,就像是一个人慢慢认识敦煌、走近敦煌的过程:先通过历史书,知道敦煌这个地方,再来到敦煌,切身感受它的自然风光,然后是穿过沙地,近距离观察莫高窟的崖壁和每一个崖洞,最后凝望着壁画,进入画面中的精神世界。”策展人徐缓之说,“当旅程结束,你会发现自己和敦煌的距离更近了。”
为了更好地将敦煌的“面与心”呈现在参观者眼前,“境象敦煌”在展品方面获得了敦煌市博物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图书馆、哈佛大学艺术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国内外场馆的支持,并汇聚了20位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不同艺术家的不同表达,让敦煌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名词。
“我们把鸣沙山搬来了”
“境象敦煌”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莫过于“自然”展区中的鸣沙香山。整座鸣沙香山坐落在展区中心区,艺术家通过在山形基座上覆盖敦煌鸣沙山的山沙,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仿佛真正步入了敦煌,感受鸣沙山上的一草一木。
“这些山沙都是我们从敦煌鸣沙山运过来的,一共有20多吨,还有一些山上的梭梭、风滚草等植物,它们都带着当地的风土气息。”徐缓之说,“我们还有一位艺术家的展品就是一种香,是用藏经中的古方复原出来的香味,会弥漫在整个场馆中。希望用一个体积感很大的东西打破空间约束,让人看到敦煌的山,闻到敦煌的香,把身体的感受带到这个空间里来。”
后续,展览还计划开展衍生活动,把运来的鸣沙山沙设计为文创产品,让参观者能带着沙回到鸣沙山,把沙“还”到山中。“也是一种循环的概念,是一种你来我往的关系。”徐缓之介绍说。
此外,现场使用了上千块香云纱边角料制作而成的《香云纱的涅槃》、重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流失海外最大的一幅刺绣品的复绣《凉州瑞像图》等展品,都为展览增添了一抹奇异的敦煌文化色彩,揭开了敦煌文化不一样的一面。
起于敦煌,不止于敦煌
除了展览“境象敦煌”外,从今天(11月11日)至2025年5月31日期间,艺术家敦煌驻留研究项目——展览“鸣沙”也在敦煌当代美术馆内同步展出。这一展览是艺术家杨振中受馆方委托,前往敦煌参与艺术驻留的项目成果,展出了双通道录像作品《鸣沙》、声音互动装置《回响》、艺术装置《工具》等作品,用艺术的方式,拆解了人与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劳动生产等之间的关系,发出了新的人文思考。
对于首展结束后的规划,展方表示,敦煌当代美术馆从敦煌出发,却并不局限于“敦煌”。“我们未来有两个可能的方向,一个是延续首展的思路,深挖敦煌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观察人与敦煌的关系,另一个是变换角度,用新的主题布展,继续我们对当代艺术的探讨。我们不给自己设限,希望可以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里去自由思考。”敦煌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迎九表示。
敦煌当代美术馆于每周一至周日10:00-18:00开放,最晚入场时间17:00。感兴趣的市民可通过“敦煌当代美术馆”官方微信小程序预约购票入场。
展览时间
2024年11月11日-2025年5月31日
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展览地址
敦煌当代美术馆
(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687号
长阳创谷南三楼)
交通路线
<地铁>
12号线宁国路站2号口出站
<公交>
黄兴路长阳路站:
137路、538路、842路、8路
长阳路临青路站:
934路、22路
长阳路黄兴路站:
843路、868路、申川专线
文字/图片:汤顺佳
编辑:周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