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如果说秋天是一段如诗如画的篇章,那么,深秋就是其中最灵动靓丽的一页。江南的秋天很短,满打满算只有两个多月,而深秋只是其中的二十多天时间。“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在每一个光影际会的小角落里,倘若用心体味,总会有一些不经意的邂逅。
我曾尝试用一个上午走遍西湖,但让我驻足的地方实在太多,捷行的脚步常常变得迟疑不前。小半圈西湖却让我花了大半天时间还意犹未尽。我也曾在晨光穿林里,看每一片黄熟的叶子都变得通透明亮,随着树下晨练的一个老师傅,笨拙地举手投足运手拗步,尽管没有找到气沉丹田的那份酸爽,但在逆光中仍觉深秋是这般静好。
(一)
自从杭州与绍兴通了城际轻轨,一直没有机会来试坐。趁着古城秋色渐深,来了一个不用自驾的一日游。我的第一站是多年未来的沈园。沈园是最宜观赏秋色的景点。这里原为南宋时期当地富商的私家花园,因陆游与唐婉曾在此发生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而闻名于世。沈园内花木扶疏,亭台水榭,曲径通幽,游人稀少。
坐在临水的孤鹤轩下,一二株红枫开始红艳热烈,好似一腔的赤情,倾诉于猎猎的秋风之中。八咏楼前的红榉树也不落伍,如火似霞,昭如心迹。时光已过去了八百多年,小园物是人非,早已找不到当年陆游“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痕迹了。有一家人从华美高大的银杏树下经过,其乐融融的样子,给平时寂寥的沈园平添了许多秋色,也增加了暖意。
绍兴的府山,因其盘旋回绕、形若卧龙,曾被称为“卧龙山”。后因旧绍兴府署衙门设在山之东麓,改称府山。府山闹中取静,是老绍兴人的精神图腾和吴越文化原乡。我曾来爬过几次,秋深时节,再来此山,似乎在重拾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路上秋风拂面,居然碰不到来爬山的游人。落叶铺满了弯曲的小道,雄伟的飞翼楼边空无一人。我对着阁楼前纷飞的黄叶拍了几张照,俯瞰了依稀没被树林遮挡的城市一角。下山的时候,才看到一对老伴安坐在古城墙边,彼此叙说和倾听中似乎在回望历史。早熟的几绺红枫飘扬在他们身旁,十分温馨。
从鲁迅故居出来后,便被水巷里的乌篷船吸引住了。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它是来绍兴打卡的地理名片。坐乌篷船,在小桥流水间穿梭一回才不枉来一趟绍兴。沿着宝珠桥、石门桥、酒务桥,直到城市广场,一山一水一古城,一墙一瓦一老街,一路上听着欸乃的桨声,看着一抹抹秋色深藏于里巷一角,明艳而欢畅,仿佛找回了许多年前第一次坐乌篷船的感觉。有一个漂亮的小姐姐,时间来不及,又想找与乌篷船同框的那种感觉。看着她遗憾的样子,我帮着她拍了一张乌篷船边的美照,照上的笑容已告诉我她内心的富足。
(二)
唐诗之路中的台州既是遥远海疆的清寂萧索之地,又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佛道圣地。这次没有时间重走诗路古道,就来到市区的树林里来沉浸式体验一把。葭沚泾文化长廊沿河绵延,再现了李白、杜甫、骆宾王、顾况等诗人游历此间山水的情景。秋色迷离的“唐诗之路”上,间植着许多枫香、银杏、芦苇、栎树和乌桕等植物,隔几米都树立着诗人们的雕像,旁边还有他们与台州相关的诗作和人物简介。树林里静悄悄的,阳光斑斑驳驳地落在他们的脸上,落在石刻的诗作上,看上去有一种别样的静美。
“秋林城郭画图中,乌桕千株照眼红”。我走到市民广场这一段时,在蓝天下,长在池水边的一株乌桕树,看上去“鹤立鸡群”,特别出挑,明艳的叶子将秋色渲染到了极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飘逸俊美。连伏在地上的石海豚也张开大口,畅饮一地秋色。我见状欣喜不已,一连拍了许多张照。
诗路长廊上,忽然发现,前几年很年轻单薄的银杏树长得很标致了。与银杏相近的地方,是一片桂花林,我在拍银杏的时候,分明闻到了一股股清香。要知道,江南的桂花一般在中秋前后绽放的,很少在秋冬之交还有如此美妙的香味!迎着秋风的四季桂花,恬静文雅超凡脱俗,不与春花为伍,却在深秋里悄然几度绽放,闻着桂香赏银杏,将淡雅的桂花与浓郁的杏黄同框,这多么难得呀!我不知道桂花与银杏在一起,到底谁成就了谁?宋代诗人朱淑真曾说过:“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漫游在唐诗之路上,闻着花香,读着一个个大咖们的佳作,觉得自己也如秋叶一般,透着一股子的桂花芳香。这种感觉,真的无比美好。
(三)
湘湖是我的静心之湖,是除了西湖以外走得最多的地方。湘湖太大了,深秋里我走得相对比较多的是越堤周边这一带。早上和傍晚,常见湖上水明天净清澈如镜,仿佛能涵容万物。黛色的群山环抱四周,橙黄橘红的叶子点缀其间,天空云影和斑斓秋色都倒映在湖水之中。
沿着越堤和两岸缓行,走过一座座古韵悠悠的小桥,远远看见为数不多的行人在湖间蠕动。空中时而有小鸟或者鹭鸥从树上掠过,逸然自在,甚是快活。它们的头顶上,隔着几分钟就是即将还巢萧山机场的飞机,发出隆隆的机声,但小鸟们大概司空见惯听得多了,一点也不为所动,反而叫得更欢畅了。
晴朗了一周,看了好些已经鲜靓的枫情,午后湘湖的天变得雨将至而未至,秋色迷离之间的湖光,宛若淡雅的水墨丹青,不浓不艳,不俗不喧,一切如静娴温婉的女子,知性率真,恰到好处。一两只小船散淡地游弋于湖上,岸上淡黄的苇草、隐约的枫林,与远处灰蓝的群山、孤寂的湖心岛融会在一起,弥漫着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宛如画家用了“墨迭色、色迭墨”的着色技巧,淡雅不滞,构成一幅幅色层错综重迭、厚薄相间的水墨丹青图。这样的静谧山水,透出一股浓浓的宋韵遗风。我看着二位小姐姐专心地对着湖光写生作画,其实她们也是画里的人物呀!
从湘浦观鱼长廊走到东边的水榭向外凝望,这种感觉愈发强烈了。水榭中有副对联,叫“湖光写出千峰秀,天影融成十里秋”。好像就是为此刻的风光而写的。这两句诗的作者就是对修筑湘湖居功至伟的萧山老县令杨时。
杨时之于湘湖,就像苏东坡之于西湖。人们也许至今还津津乐道于苏东坡在西湖望湖楼上作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看到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而同为北宋诗人的杨时,与几个好友相约,乘舟游览湘湖。浩渺、清澈的湖面平静得无波无澜,星光灿烂的夜空倒映在湖面上。舟行湖上,仿佛是踏云而去,缓缓在银河中漫游。秋日湘湖的空灵悠远是多么美妙迷人!每每伫立在这一水榭,都觉得是在与杨时隔空对白,满满的诗意紧裏着我。
(四)
我曾在网上买了一本宋韵古画册,那里面有一幅五代画家董源作的《潇湘图》,据介绍说作品创作的素材就有湘湖的影子,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沙洲苇渚掩映。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画家运用大片留白的手法,营造出云雾迷蒙,山林深蔚,烟水微茫的感觉。山水之中将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以后,我又看了好些资料,说《潇湘图》未必就是实绘湘湖山水,而是文人艺匠心目中广义上的江南世外桃源。尽管有些失望,但时时将画册中的印象与眼前的湘湖山水作比对,觉得雅致宁静的湘湖比画中更富有自然气息和人文情韵。“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深秋是浪漫的季节,在湘湖的一次次不期而遇的惊喜,更加深了这种印象。
明窗晓晴图画开,兴入湘湖三百里。古时候浩淼的湘湖交通主要走水路。因此湘湖就有“船为媒,桥为聘;凤冠霞帔,十里红妆”的风俗。这样的热闹喜庆的湖上婚礼只在影视里见到过。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碧水映红船,才子会佳人"的场景。碧波之上,两船相依,四目相视,说不清有多少浪漫。
古妆的迎亲游船,将此时的湘湖一梦闪回,妥妥的是一幅民俗气息浓浓的山水画。我的视线随着两艘红色的小船,一路在湖面上追逐,看它们时而一前一后,夫唱妇随,时而合为一体,船头四目相视,所有的温柔都被周遭的山水融化了。这样火爆的婚庆写真秀,并非每次都能在湖边偶遇。
秋日自带一种温柔,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岁月的低语,每一缕阳光都洒满了故事的芬芳。秋天,是大自然最深情的书卷,轻轻翻开,便能读出一季的意韵悠长。手捧这本心仪已久的深秋长卷,沉思冥想,书中的每一个字,仿佛被秋风赋予了灵魂,它们跳跃、旋转,最终在心田缓缓降落,生根发芽。
放慢脚步,在每一处静谧的角落,让心灵稍作停留,感受那份独有的宁静与深远。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读懂了秋天的秘密,也读懂了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