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时评评论员 何嵘
大理甲马版画、白族和彝族传统新娘服饰、色彩丰富多样的结绳手链……在第七届进博会现场的小红书非遗展台前,云南的非遗产品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
“我们会根据不同季节,设计商品的款式和颜色。”作为大理彝族服饰彝族刺绣非遗传习所的负责人,瞿标祥不仅致力于非遗技艺的传承,更通过创新模式带动村民增收。在坐落于大理市下关街道吊草村的非遗传习所里,他向村民传授刺绣技艺、做文旅产品、文化非遗传承,先后培训了彝族刺绣绣娘800多人次,接待海内外游客6000多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
云南的非遗刺绣产品远销海外,但类似的云品好物不止于此。近年来,随着“云品出滇”的深入实施,云茶、云咖、云花等云品好物逐步走出云南、走向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不仅提高了云南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云品出滇”的巨大效应并不仅在于带动经济发展,也在于通过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让产业发展的成效实实在在落在改善民生上,让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像吊草村这样,产品走出去,村民富起来的例子在云南并不少见。为了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云南多地着力完善了联农带农机制,通过不同的模式如“334”利益分配机制、“622”机制等,推动农户、村集体和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及分工合作机制。这些机制将产业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村群众增收。例如蒙自市草坝镇通过“622”机制,2023年,全镇蓝莓销售额超过5亿元,新增家庭农场式蓝莓种植户121户、新增种植面积938亩,预计户均可增收10万元左右。
云品出滇,民生是目标。展望未来,相信随着“云品出滇”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云南优质产品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同时也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获得实惠和福祉。整体而言,这不仅限于增收,随着更多产业发展的成效逐步释放,农村基础设施会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生活环境也将得到改善,美丽云南、宜居乡村的画卷正在铺展。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