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采一滴地下水,一棵蔬菜向“新”记

黄澄澄的农田里,沽源县小河乡迎春村村民正在打包秸秆,成群的牛羊悠闲地觅食,好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一辆辆奔驰的货车穿梭于乡道上,又让画面流动起来。

跟随货车的痕迹,来到迎春现代化农业智能大棚水培基地。基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智能大棚,另一部分是冷库和蔬菜加工厂。成排连栋的智能大棚占地22亩,一眼望不到头,大棚里一根根白色的管道连通着每一行水培装置。大棚顶部一根管道连接外部,用以接收雨水,雨水通过沉淀池,经水泵层层净化循环,通往一株株栽种着蔬菜的水培管里。水里添加了营养液,水肥一体化模式为蔬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营养。“无土栽培”的蔬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有机、无污染。

图片
沽源县小河乡迎春村现代化农业智能大棚水培基地一派忙碌。韩洁摄

迎春村党支部书记周昌军算了一笔账,4亩地一茬菜需水量只有25立方米,相比滴灌模式,每亩每季可节水120吨至150吨,省水率达到90%,可实现不开采一滴地下水,水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高效利用。“县里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我们积极响应,通过申请的扶贫项目资金率先建起智能大棚和冷库,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周昌军说。

在冷库和蔬菜加工厂区域,一辆辆货车从偌大的冷库前鱼贯而出,蔬菜加工厂里,工人们将带着土壤的蔬菜拔干净,进行初加工后,变身为“净菜”。“水培蔬菜年生产210吨,早就预订一空。正在加工的蔬菜是给北京周边农企做的代加工产品。”周昌军说,连成排的冷库环绕而建,蔬菜放在保鲜箱通过冷链运往北京,摆上了首都人民的餐桌。

以前,迎春村的蔬菜只能在邻乡销售,现在他们从无土种植到加工、销售,发展冷链运输,将蔬菜卖到了全国各地,年收入200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好前景吸引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为和美乡村建设带来勃勃生机。

占地22亩,却能产生上百亩大田的产出和收益,是沽源县发展高标准农田,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该县通过实行田、水、路、电、技综合配套,突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围绕土壤改良,灌溉排水与节水措施、田间机耕道路和农田输配电等举措,将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各类农业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上新”,已改造建设节水、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19.82万亩,传统农业已加快向数字农业转型,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目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