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旧信笺,见证家国情。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珍藏着四封家书,它们是90年前红军战士欧阳洪长在前线与家乡的叔父欧阳玉发之间的书信。叔侄俩以纸笔为媒,沟通了前线与后方之间的亲情交流。捧读这些家书,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传递着信念与牵挂,饱含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精神,读后感人肺腑。
红军烈士欧阳洪长与叔父欧阳荣发的4封家书,凝聚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图为4封家书的拼版图。(记者刘凯 摄)
这些家书,在他们家珍藏了85年后,由欧阳洪长的继子欧阳可辉捐赠给了纪念馆。
欧阳可辉是于都县新陂乡群联村老樟坑人,1999年从南昌一家国企退休。采访中,他告诉记者,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于都时,亲切接见了9位红军后代、革命烈士亲属代表。听到这一消息,欧阳可辉心里很激动,他想让更多人知道自己家的红色历史,以及继父舍生忘死的革命故事。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后,把自家几代人珍藏的四封家书,于2019年6月14日郑重地捐赠给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而四封书信的复印件,他用玻璃框镶嵌挂在家中的厅堂上。
在于都县新陂乡群联村,红军后代欧阳可辉(右)向来访者展示红军烈士欧阳洪长的家书复印件。(记者刘凯 特约记者肖章荣 摄)
在欧阳可辉家,记者看到,四封家书中,有三封是欧阳洪长于1934年2月、6月、9月写给欧阳玉发的信,另一封是欧阳玉发于1934年8月3日给欧阳洪长的回信。
欧阳可辉告诉记者,这四封家书中有两封落款为欧阳有存,欧阳有存是欧阳洪长的小名。有一封将收信人的姓名欧阳玉发写成了欧阳荣发,应是当时欧阳洪长找人代写出现的笔误。欧阳洪长自幼父母双亡,由其叔父欧阳玉发抚养成人。
1932年春,苏区第一次扩红时,欧阳洪长已年满18岁刚刚成婚,而他兄长(欧阳可辉的亲生父亲)也早已结婚生子。但刚成婚的欧阳洪长说服叔父和哥哥照顾好家里的老小,自己则毅然参加了红军。临行前,欧阳洪长与兄长商量,若是自己不能回来,就把最小的侄子过继到他的名下。
就这样,欧阳洪长别过新婚的妻子,叩别抚养自己多年的叔婶,告别了仁厚的兄长,义无反顾奔赴前线。
从6月、9月的这两封家书中可知,欧阳洪长当时是红二十二师侦察连的战士。长征前夕,红二十二师先后驻守在中央苏区粤赣省的会昌筠门岭、站塘一带。会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南方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4年4月底,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曾来到会昌,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作战原则,使南线战场形势向好,给粤赣省党政军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胜利的信心。两个多月后,毛泽东登临会昌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清平乐·会昌》,其中的“风景这边独好”,就是对驻守在南线的红二十二师的肯定和鼓励。
游客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观看红色家书。(记者刘凯 摄)
欧阳洪长写给家里的三封书信,内容均是报告前线战事、问候家人身体、关心家乡农事、动员扩大红军等。“叔台在家中要做宣传鼓动一班青年赤卫队到前线来,粉碎敌人五次‘围剿’才能保障土地利益。”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个普通战士的政治自觉。信中,欧阳洪长希望叔叔邮寄布草鞋及纸洋一两元,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物资的紧缺——红军连布草鞋都穿不上。但信中只字未提他在战场上的出生入死,仅以一句“我们在前方勇敢冲锋消灭敌人”来概括。1934年8月3日,欧阳玉发给前方的侄儿欧阳洪长回了信。但因为部队已开拔,信被退回。欧阳玉发在回信中写道:“知你在前方身体强壮,我们阅后心甚畅快……在前方要努力工作,消灭敌人五次‘围剿’,争取革命胜利。”封面上突出地大写“斗争胜利”四个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四封前线与后方的来往家书,侄让叔信党,叔让侄事党。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欧阳洪长所在的部队长征出发时编入红九军团,开始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于都县推出的情景剧《告别》再现了当年群众送别亲人红军去长征的场景。(记者刘凯 摄)
“我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讲叔父的革命故事。”欧阳可辉说,“红军长征出发的那个晚上,从凌晨三四点开始,长长的队伍渡过于都河,南下经过我们村口。我母亲和婶婶举着火把焦急地守在路旁,手上握着两双布草鞋,兜里揣着几元纸币,眼睛一眨也不敢眨地寻找亲人。可是,从半夜到第二天早晨,始终没有看到他的身影……”
之后的日子,欧阳洪长家人等啊、等啊,等来的却是欧阳洪长“北上无音讯”的革命烈士证。
自此,欧阳洪长寄回的家书,渐渐成了欧阳可辉全家人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他们把这四封红色家书锁在了床头的木箱子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
为了让整个家族的人都了解这段革命历史,欧阳可辉将书信原件复印了数十份,分发给直系亲属每人一份。“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后辈们知道发生在家里的红色历史,不要忘了革命先辈,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让叔父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欧阳可辉告诉记者,2003年他唯一的儿子遭车祸意外离世,退休的他帮助抚养了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如今,他们都已大学毕业,孙女在南康教书,两个孙子分别在深圳和杭州工作。红色家书给了他们不竭的动力,他们在先辈革命精神的感召下,踏实工作,正直做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前线与后方的两地书信,洋溢着深厚的亲情,饱含着家国情怀。欧阳可辉说:“这些信件,不光是我家的,也是国家的,希望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一代人的牺牲与奉献,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红军后代,每当翻看这些家书,就像上了一堂红色教育课,叔父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策划:钟义勇 张河云
作者:记者刘庆元 特约记者肖章荣
编辑:李曦 编校:张安然
值班主任:明心武 肖静
编审:黎庆琮 谢瑞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