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进行时: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专家刘进长谈中国仿生机器人创新与未来

图片


 

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复决赛即将到来之际,机器人大讲堂记者采访了大赛专家委员会专家、原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刘进长。作为见证和推动中国仿生机器人发展的重要专家,刘进长以其三十余载的从业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国仿生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产业探索和未来布局。在中国仿生机器人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之际,他的真知灼见对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图片

▍三十年跨越:从“先行者”到创新突围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一个名为“先行者”的机器人出现在香港的庆祝活动中。这台由国防科技大学团队研发、身高约140厘米的双足机器人,是中国最早的人形机器人之一。尽管从今天的角度看,“先行者”的功能相对简单,但它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开启了中国仿生机器人发展的新篇章。

 

图片

(先行者人形机器人)    

 

从国家863计划实施之初,我国就持续不断地支持仿生机器人的发展。”刘进长介绍说,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同时支持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四个优势团队开展四足机器人研究。这些团队在地震搜救中心接受实地测试和竞争性评比,最终国防科技大学和山东大学两支优秀团队入选,获得持续支持。这一战略性布局为我国四足机器人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培养了一批核心人才。许多研发人员现已成为仿生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创新力量。

 

在“十一五”间,国家重点支持了以人形机器人打乒乓球为突破口的创新研究。北京理工大学黄强教授团队和浙江大学褚健教授团队分别在这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能够实现与人类进行200多个回合的持续对打,获得了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等领导的高度认可,相关项目也被评为国家863计划优秀项目。

 

近年来,我国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的27款人形机器人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企业,充分展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实力。特别是在企业和资本的推动下,我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迭代速度显著提升,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已获得上亿元投资。  

 

图片

(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人形机器人)

 

刘进长指出,虽然在工业软件等大型系统开发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在智能控制等专项技术领域,中国研发团队展现出了突出的创新能力。近期,国内多家企业在人形机器人的类人行走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显示出我国在该领域的快速追赶势头。

 

▍产学研协同:技术积累与产业化探索

 

从技术积累到产业化探索的历程中,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早期研究虽然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但这些探索为行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国家层面持续推进仿生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各类机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逐步形成特色: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优势突出,科研院所在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方面表现卓越,企业则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应用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这些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通过成立或孵化科技公司促进市场化发展,成为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革新的重要力量。针对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路径,刘进长指出两个关键方向:首要任务是不断开拓应用场景,通过实际应用促进机器人性能提升和迭代。没有应用场景的支撑,很难实现技术的真正突破。机器人必须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持续优化。

 

其次是加快企业对产品的迭代速度。传统的项目制研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需求,企业必须加快节奏,过去发展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迭代速度不够快。适度的市场竞争将推动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促进产品性能提升的同时降低成本,这对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未来发展,刘进长研究员指出了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仿生机器人企业需要加强开放合作,通过多方协同发挥集体优势,而不是依靠单个创新中心或企业与国际巨头竞争。人才竞争方面,仿生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开发,需要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端人才,这需要系统性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同时,仿生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需要长期稳定的资本支持,如何确保持续投入,避免短期行为,是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未来展望:三大突破方向与人才培养

 

对于仿生机器人未来几年最有可能突破的方向,刘进长提出了三个重点领域:首先是人形机器人领域。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养老服务等多个领域都将获得广泛应用。无论是工业巡检、仪表读数,还是检查设备泄漏等工作,都可以通过人形机器人来完成。

 

其次是面向低空经济的仿生飞行器。从消费级无人机到载人飞行器,低空飞行器将带来空间利用的新突破。国家也在政策层面对低空经济发展给予重视,这一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图片

 

第三是面向海洋开发的仿生机器人。考虑到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未来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将会有更大需求。包括机器鱼、水下机器人、多栖运动器等在内的海洋仿生机器人,都有望在未来获得重要发展。

 

正在进行的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设置了人形仿生机器人、多足仿生机器人、具身大模型及其他仿生机器人四大赛道,得到了国家部委、行业专家、企业家和青年人才多方关注,吸引了全球160支优秀团队参与,作为大赛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刘进长认为,作为首届赛事,这次大赛开创了良好开端。他期望通过持续举办,让大赛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他看来,比赛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激发创新、促进交流、寻找差距的契机。参赛选手应当既要关注成绩,更要注重通过比赛发现不足、明确方向,这才是比赛的真正价值所在。   

 

图片

 

对于有志投身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年轻人,刘进长寄予厚望。他强调,仿生机器人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赛道,年轻人应当通过实践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他回顾了自己组织大学生机器人比赛的经历,提到许多参赛选手后来成功创业,这印证了机器人领域蕴含的广阔机遇。在他看来,未来社会必将是人与机器人共处的智能社会,年轻人要以开放和积极的心态拥抱这一趋势,主动适应和推动智能化社会的发展。

 

编者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仿生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先行者”到今天的创新突围,三十余年的积累已为行业发展夯实基础。随着复决赛的临近,期待选手们不仅在赛场上展现卓越实力,更能以创新者的勇气,在人机协同的智能时代绘就属于中国的技术创新蓝图。正如刘进长所言:“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为中国仿生机器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开创更加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