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生猪搬迁记

“来,大家加把力,把最后这头猪也推上车!”整治专班的老杨早就习惯了满身的泥污和生猪气味,因为这已经是他协助仙女山街道天生三桥区域村民赶上车的第三批生猪了,加上其他几个组的,该区域的生猪数量在短时间内已累计减少了1800多头。

为啥要将生猪养殖数量减少?这事还得从2023年8月29日市委第九巡视组向武隆区委反馈的“管护世界自然遗产地存在漏洞,禁养区管理不严”问题说起。天生三桥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但该区域的无序养殖以及粪污直排、乱排现象却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收到问题反馈后,武隆区委决定,以仙女山街道为主,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等单位为辅,组建环境整治专班,着手治理环境污染。

最初,村民们对整治专班的同志很抵触,因为生猪养殖是当地传统产业,禁养就等于切断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何让村民们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支持巡视整改,就成了第一要务。

要解决问题,就要转变思路,争取可行的政策支持,不给群众造成经济损失。经过专班负责同志向组织积极汇报,《天生三桥区域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深化方案》出台,规定了粪污排放硬性指标和养殖数量上限。同时,为标准化粪污处理池提供建设补助金1900元/个、为养殖户建立畅通销售渠道提升养殖效益等措施也会对应落实。

手上有了办法,整治专班的同志们也就找到了推进工作的方向。“陈叔,你听我说嘛,有了设施建设补贴,你搞规范化养殖,质量上来了,再给你找更好的销路,效益会更好。而且环境好了,有更多游客来耍,你们还可以搞点副业,收入也会更多哦!”整治专班的小王跟在养殖户老陈身后,一边提着喂猪的食桶一边劝说。类似的情景在每个养殖户家里都能看到。“一天不行天天去,帮着喂猪讲道理。”小王打趣说自己都要变成养猪能手了。

有了政策支持,道理越讲越明白,村民们逐渐想通了、接受了。随着整治的深入,72份整改通知书下发,42套标准化粪污处理设施已新建,1800余头生猪被送上了采购运输的货车,巡视问题整改逐步闭环,村民收入有增加,天生三桥区域的生态环境也在持续向好中。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21期,作者:重庆市武隆区委巡察办 冉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