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道
中国的香文化,已绵延千年,且经久不衰。沉香作为众香之首,更是穿插于历史的脉络中,既是一位参与者、见证者,亦是一位难得的记录者与讲述者。故人如烟,缥缈而后归于尘埃,但那些人和沉香之间的故事,在发黄的卷页里,依旧散发着清幽的香气。
明代国画《十八学士图之琴》中学士们焚香听琴。
隋炀帝尽燃沉香木
在古代,沉香作为一种珍贵、罕见的自然资源,被掌握在极少数权贵手中,被世俗生活所憧憬。如此,古代沉香所代表的文化,自然就是一种奢侈的贵族文化,它流传在中国古代权贵、富豪、文豪、居士所组成的上流社会中,寻常百姓很难有机会触及。因而,沉香天然地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神秘感和尊贵气质,它们集散在古代宫廷中,史料中关于它们的故事,也一直与帝王有关,充满神秘而又富有生趣。譬如隋炀帝杨广与沉香木之间,就有很多很有趣的故事,他曾在接见来朝贡的东瀛(日本)使者时,赏赐给东瀛人一块沉香木。如今,此沉香木已成日本的国宝。
隋炀帝赠送日本的一块沉香木(兰奢待),如今是日本的国宝。
在唐代人苏鹗撰写的笔记小说集《杜阳杂编》中,有关于隋炀帝焚烧沉香“火山”的故事,看得令人惊心动魄:“隋炀帝每至除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尽沉香木根也。每一山焚沉香数车,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香闻数十里。一夜之中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余石,房中不燃膏火,悬宝珠一百二十以照之,光比白日。”每年除夕夜,隋炀帝都下旨在皇宫大殿前的广场设几十座用沉香木的根堆起的火山,整个皇宫有数十个火山堆。火山堆内所烧的柴火,每一根都是沉香。每一堆火山都要耗费好几车沉香,甲煎香(甲香和沉麝诸药化物制成,亦可入药)铺在上面,点起火来火焰蹿起几丈高,香气弥漫到几十里外,极其奢侈壮观。隋炀帝一个晚上消耗掉的沉香能装满两百多驾马车,消耗掉的甲煎香有两百多石,换算下来,一晚上光是甲煎香就烧掉了不止十二吨。而且隋炀帝皇宫内部的照明从来不用蜡烛或者油灯,而是全部使用夜明珠。一百多颗硕大的夜明珠交汇的光亮,将整个皇宫照得堪如白昼。
隋炀帝过于奢靡的生活,令后人叹为观止。很多年后,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游历隋朝旧址时,写下了《隋宫守岁》诗:
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
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
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
李商隐平生颠沛流离,尝尽了世间寒苦,因而,他本人是极其反对奢靡的。作为有为的士子,他也一直强调“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站在冬春交界的隋朝旧址前,眼前的沧桑让满腹珠玑的李商隐忍不住还原了隋朝鼎盛时的宫廷盛况。“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此句其实有反讽的味道。李商隐借用了南朝齐废帝曾用黄金做莲花,以让潘妃在上面行走,号称“步步生莲”的典故,来讥讽隋炀帝一方面灭陈,一方面又延续前朝的奢靡,他的后宫,比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太白“一枝疏影百年身”
在唐代,权贵对沉香的使用虽不至如隋炀帝一般奢靡,但也只能用挥霍来形容,譬如大唐太平公主就以沉香和红粉制成宗楚客新宅的墙壁,唐朝宰相杨国忠用以聚宾的沉香阁,以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阁壁(《开元天宝遗事》),以及唐明皇为杨贵妃消夏而用沉香所筑的沉香亭,无不显示着穷奢极侈。其中,沉香亭因“诗仙”李白的三首《清平调》而名烁千古。
李白与沉香其实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有一则流传甚广的典故,说李白写诗,是得了灵山沉香树的祝福。而李白的许多诗确与沉香有关,单以“沉香”为题的就有好几首:“天风生莽香气悦,玉露照心凝碧华。”“沉香蒸尽更无烟,香味袅袅伴清烟。欲问知香是何物,一枝疏影百年身。”对于沉香树的风华,李白是写尽了。然而,真正让李白的诗名在大唐文坛达到巅峰的,则是他在沉香亭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的这三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据《松窗杂谈》记载,唐天宝初年的一个春日晚上,沉香亭里的池水波光粼粼,星子揉碎了一池的月色,大团大团的牡丹花开得正盛,唐明皇命身边内侍请来太真妃杨玉环共赏牡丹,精心挑选梨园弟子,携新曲十六部前来助兴。正当“歌神”李龟年开口吟唱时,唐明皇突然摆摆手,说,赏名花,对妃子,焉能用旧曲旧词演唱呢?他笑着令李龟年拿着御用金花笺,召李太白前来,作《清平调》。
李龟年诚惶诚恐,拿着“金花笺”直奔李白常去的那家酒楼。其时,李白已喝得熏熏然,路都有些走不稳,李龟年说完缘由就急匆匆地拉着李白赶回沉香亭,穿过姹紫嫣红的牡丹花丛,明皇和杨贵妃正笑吟吟地等候着他们。酒对于常人或许会误事,但于李白而言,却是创作灵感的来源。几杯酒下肚,李白借着五分醉意,五分月光,挥毫写下这三首《清平调》。李白挥笔酣畅淋漓,笔墨未干,李龟年便早早呈现给唐明皇,明皇看罢直呼大好,连忙叫梨园弟子调丝竹,谱新曲,让李龟年引吭高歌,李隆基亲自吹玉笛以伴奏,玉环美目微闭,倚着阑干,沉醉在沉香亭里的歌舞升平。这大概就是沉香亭最辉煌的时候,也是李白的高光时刻。然而,沉香亭的这三首诗,在将李白推向诗坛高峰的同时,李白也因之被逐出皇宫,因诗中“可怜飞燕倚新妆”被小人恶意曲解,最终导致唐玄宗将李白驱离长安。
然而,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感到难过,因为李白诗里的沉香香气已经四处弥漫,我们甚至因此回想他年少时借乐府诗题创作的情歌《杨叛儿》:“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那样不羁的灵魂!
苏东坡“水沉销尽碧烟横”
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与香为伴,无论在朝为官还是被贬流放时,哪怕睡个午觉,身边也得焚着香,熏着香气酣然入梦:日射回廊午枕明,水沉销尽碧烟横。此外,他还是史上著名的合香高手及香论大家,他对合香的时节、香料、用具都非常讲究。
“雪中春信”的香方。
宋《陈氏香谱》有载,“梅花香”有好几种不同配方,尤有一道“雪中春信”,无限清冷幽静,却暗藏盎然生机。“雪中春信”即为苏轼所创制。苏轼历时七年,只为合出早春寒意料峭时梅花初绽的香气。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初春,一场春雪洒落杭州城。彼时的杭州城太守苏轼,让爱妾朝云与侍女到院中取一些梅花芯中之雪。苏轼又让书童从香窖中拿出炮制好的沉香、檀香,烘干的丁皮梅肉,以及朴硝等香药,按他给的配方一一称出。这些香药,早在年前他就已制好,只等今天这场大雪。待爱妾与侍女采雪归来,碗中的雪部分已融化,带有花粉的雪水闪着淡而晶莹的光泽,散发出幽幽梅香。他把配好的香药铺撒于和香盘中,用鬃刷弹上一层玉碗中“梅魂雪魄”的花露,再铺一层香药,待香药润透后,开始和香。而后,用和好的香粉做成篆香并将其点燃,那氤氲香气,如同万梅吐幽,苏轼闻之,自言“百日窖藏后其香韵则会更加悠长”。
史载此香气味幽凉,闻之使人心安,“雪中春信”就此成为香谱中最美的一味,流传千年。这亦是苏轼创制的最浪漫的一味香,于冷香中嗅得花开之味,雪里已知春信至。
苏轼自诩“闲人”,“闲人”自然爱“闲事”,《琼州府志》有载,初到海南岛的苏轼,知晓此地产香时,原本郁闷的心里多少是有一点安慰的,但他一上岛便目睹沉香被“竭泽而渔”,心痛不已,即时作诗抨击乱砍沉香之举:“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苏轼的怒气,至今读来,依然可引共鸣。然苏轼与沉香之缘,非此一段,谪居海南的东坡先生,对海南沉香的爱是入心入肺的,谪居海南期间,恰逢其弟苏辙六十寿辰,因兄弟俩不得相见,只能赠一礼物聊慰相思。苏轼寻得一沉香山子为弟弟祝寿,并作《沉香山子赋》。所谓“沉香山子”,苏轼称之为“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置于案上,却又“有无穷之氤氲”。这份来自海南的礼物,其实是苏轼兄弟二人的自况,虽隔着山海,苏辙对哥哥的一番苦心依旧了然于胸,在收到礼物后,他“奉持香山,稽首仙释”,愿“永与东坡,俱证道术”。中国历史上最富才华的兄弟俩,把他们的深情珍藏在海南的这一方沉香山子里,有无穷之氤氲。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