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薛敏
中铁二十一局新建平凉至庆阳铁路工程项目自进场以来,力争打造“智慧工地”实现“科技赋能”,为全面提升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标准化打下坚实的“智能”基础,让项目管理更加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规范化,提高了施工生产的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近日,由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甘肃网开展的“沿着丝路遇见你——最美铁路人”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中铁二十一局新建平凉至庆阳铁路工程,一起了解智慧工地究竟如何在这里大显身手。
平庆铁路是“十四五”铁路规划重点项目,线路全长约92公里,项目建成后将对加快推动陇东革命老区对外交流和振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日前,新建平凉至庆阳铁路工程后官寨3号隧道斜井智慧工地已经投入使用,在安全施工、工期履约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后官寨3号隧道斜井智慧工地施工现场,安全帽里安装芯片,定位在场施工人员,追踪其行动轨迹;施工现场“电子眼”全覆盖,了解施工进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紧“盯”施工安全……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的工地,这样的“智慧”场景随处可见。
那么“智慧工地”到底为整个施工过程带来了怎样的“安全感”?
中铁二十一局平庆铁路ZQ1标项目经理部项目总工戴晓学告诉记者,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让工地长了“眼睛”、“耳朵”、“鼻子”,看得见违规、听得见噪音、嗅得到隐患,实时精确把控施工现场脉络。
人是安全工作的核心,是现场安全管理中能动性最强、最灵活的因素。“智慧工地”对施工人员进行高效精准管控,对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办公区和施工区,智慧工地的“单兵利器”显露无遗,工人们通过智能安全帽搭配实名制系统进入现场,既能实时打卡,又能规范人员进出,保障工地人员安全。帽子芯片中记录个人的照片信息、档案信息等。通过智能安全帽,可随时了解现场各工种人数、人员流动和出勤情况,及时调配资源到最需要的地方,必要时也可以进行SOS一键求救。
同时,环境监控的自动化也是安全性之一。现场通过仪器设备对作业环境空气中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当出现某种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环境,确保施工作业环境达标。
“黑科技”使工程特定生命周期的管理信息掌握更便利,安全质量管控更直观,项目的建设更具“智慧”。目前,该智慧平台实施以来,整体运行正常、效果良好,实现了施工作业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