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粤大地上,有这样一方教育沃土——她已培养出12名院士,逾30万优秀人才;近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科技尖兵”队伍走到田间地头,为产业发展破除瓶颈;广大师生把田野当作课堂,深耕乡村振兴之路,当好“新农人”,服务“百千万工程”……她是广州单体面积最大的学校,是华南唯一农林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南农业大学。
2024年11月10日,她迎来了115岁生日。生日到来之际,华农的每一寸土地都不断被赋予新的生机与色彩——综合体育馆落成、人才公寓竣工、校医院新大楼启用、附属小学教学楼崭新亮相;校史馆焕新开放,艺术展览、文艺晚会竞相绽放,艺术与学术的盛宴精彩纷呈;校友、老师、社会各界慷慨捐赠,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全体华农人共同见证了学校的校园面貌有新变化、办学事业有新进展、资源汇集有新突破、社会形象有新提升。
百余年积淀
筑牢强国兴农之基
1909年,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及附设农业讲习所诞生,点燃了岭南高等农业教育之星火,也奠定了华南农业大学的百年基业。1917年,讲习所改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后并入中山大学农学院。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70年与中南林学院合并,改名为广东农林学院;1977年恢复华南农学院校名。1979年,学校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正式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
从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到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时期的人才荟萃、蓬勃发展,从抗战时期的流离转徙、弦歌不辍到院系调整时期的资源重组,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飞跃发展,不管是鲜花铺路,还是荆棘满地,一代代华农人始终不忘“振兴中华农业”的初心,执光开路、向新而行。
历经115年岁月磨洗,华农已从一所广厦高楼皆无的农业专门学校,嬗变为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殿堂。近年来,学校发展迅速,2015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22年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争创一流 笃行不怠
115载办学成果丰硕
培养了12名院士、逾30万优秀人才
“我们有一大批优秀校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诠释了华农人矢志报国、实干兴邦的崇高追求。”华农校长薛红卫表示,115年来,华农培养了包括12名院士在内的三十多万名优秀人才,“求实”与“创新”,是华农始终不渝的育人目标。
华农在教育创新方面成果显著,其首创的农事、工程、管理三大通识技能训练课程即为一大亮点。学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开设企业创新班、共建产业学院、开展研究生专项制改革项目,提升华农学子躬身实践、服务产业的能力。“要共建好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的16个产业学院,构建以‘温氏兴农创新班’为代表的合作培养农业领军人才新范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华农党委书记李凤亮提出。
“追求卓越、矢志创新”是华农人才培养的关键。“丁颖创新班”“卢永根书院”等“新农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接连完善,通过实施贯通式、书院制改革,强化科研创新训练,华农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知农爱农的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在结束不久的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来自园艺学院的“援藏粤茶”项目斩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巫泽慧、蔡嘉俊等同学克服高原反应等困难,创新性地将“茶中香水”潮州单丛种植到平均海拔1200米的西藏墨脱,帮助藏民脱贫致富。
强大的学科基础与教师团队,则为华农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近年来,华农作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新增2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前1%学科由7个增至13个;新增国家级人才37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2年连续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自建校以来,华农坚持以农立校,彰显岭南特色,赓续优良传统,激发奋进力量,勇担育人使命,践行一流追求,书写了一篇篇崇教育人、强农报国的华彩乐章。”薛红卫介绍。
建设引领南方农业新质发展的创新高地
过去5年来,华农获国家科技奖5项,获批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牵头组建“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与中国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等正式建立校际合作关系。这些科研成果的诞生,是因为“敢于创新”。
华农人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无籽西瓜,开创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控制植物病毒病害之先河;在国内率先开展兽药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设计出我国最早成功开进水田作业的轮式拖拉机;建设了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培育出国内首例基因组选择的种猪;在SARS、新冠病毒感染等公共卫生事件病毒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完成了首个荔枝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育成首个龙眼荔枝杂交新品种……华农不断提高科研实力,填补多个研究领域空白,收获硕果累累。
在建好“科研高地”后,进一步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动实践,也是华农的重要着力点——学校组建了一支“科技尖兵”队伍,先后选派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轻骑兵等1900余人次,深入农业产业生产一线,助力破解产业技术发展难题,打造“永根科技站”,成为“专家团队+农业企业”的创新联合体。
近年来,华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社会发展所需,汇聚多学科、多领域资源,优化研发任务和科研力量布局。“学校近期会集中成立一批研究机构,包括校地合作、校企联手的发展共同体,以及引领新产业、催生新业态的创新联合体,还有学科交叉、超前布局的协同孵化体。”李凤亮介绍。
“我们要把华农建成引领南方农业新质发展的创新高地。”对于未来,薛红卫强调了两个“+”,一是要探索实施“农学+”学科会聚机制,推动传统优势农科与基础学科、人文社科、现代工科深度交叉融合;二是要探索实施“农业+”平台引领机制,布局建设节水抗旱稻、南方大豆、生物智造、农业生物类器官、农业大数据超算/智算、低空经济(技术)等未来农业技术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成果推广应用。
打造服务“百千万工程”示范样板
作为我国农业字头的综合性大学,华农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科技与教育双轮驱动,助力乡村振兴,书写了一篇篇动人的爱农兴农篇章。
广大华农师生坚持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把乡村田野当作广阔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历练真本事。今年以来,751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近万名学子深入南粤21个地级以上市1500多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把“大思政课堂”搬进乡村振兴一线,聚焦岭南特色产业、乡村集体经济、文化创意和保育、乡村规划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调研、大数据收集和深度分析,形成一手调研报告,助推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李凤亮多番寄语师生,要在社会实践中找到“真问题”,在实践中解民生、治学问、出成果,在“自找苦吃”的历练中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在水稻智慧无人农场上,罗锡文院士带领团队师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农机装备相结合,围绕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四大关键技术,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智能化和智慧化,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全国荔枝园里,园艺学院荔枝科研团队通过共建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华农荔枝研究院、设立荔枝专家工作站等方式,支撑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还深入荔枝产区,为一线的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助力荔枝从“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河源紫金县里,华农植物保护学院冼继东团队和园艺学院李丹团队突破茶小绿叶蝉的人工繁育技术,助力紫金蝉茶提质增效,推动拥有独特蜜香的“小叶子”做出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作为农科学子,我们将生产技术带到基层,真正做到立足产业需求。我们致力于产业发展,从种植到加工,通过所学帮助果园丰收、果农赚钱,我们充满成就感。”2023年突击队省级品牌项目代表,园艺学院“火‘荔’全开”实践团的同学分享道。
“要着眼于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贡献力,链动学院、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在生物种业、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领域主动作为。”薛红卫表示。未来,华农将继续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培育南方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示范样板。
软硬件全面升级
校庆季活动纷呈
民生工程再提速
校园地标齐“上新”
近日,华农以迎来办学115周年为契机,校园内软硬件设施纷纷“焕新”,体育馆、人才公寓、校医院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竣工揭幕,向外界展示“薪火相继,聚力一流”的深厚底蕴与崭新风貌。
“体育馆寄托着几代华农人的夙愿,如今正式落成启用,必将助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李凤亮表示。华农综合体育馆总投资近4.4亿元,总建筑面积52448.48㎡,满足体育教学、日常训练、竞技赛事、大型活动等多种需要,是广东高校规模最大的综合体育馆之一,已然成为华农的“新地标”和“打卡地”。
作为华农近20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华农人才公寓于今年9月顺利竣工,有效改善中青年教职工的居住条件,是“事关学校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喜事”。李凤亮表示,希望让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赋能城市发展的强大支撑。
日前,由校友捐资逾亿元打造的校医院新大楼启用。该医院新大楼根据二级乙等标准设计,能提供全面专业、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全校师生和周边居民的日常就医需求“保驾护航”。该项目从设计施工到医专系统、空调和医疗设施设备、家具家私,全部由工程学院1983届校友杨庆华、黄永仪伉俪捐资建设,累计投资达1.09亿元。
华农附属小学综合教学楼崭新亮相,总建筑面积近8000㎡,设有14间容纳45人的标准教室、9间功能室和1间多功能教室,有效增加优质学位供给,进一步保障华农教职工子女教育,提升学校高层次人才吸引力。
此外,一系列校园环境提升项目纷纷落地,涵盖农林讲习所门楼复建、图书馆周边环境提升、校园交通环岛改造等,为风景如画的华农再添一抹亮色。
光影流转百年梦
艺韵满堂绘华章
“校庆季”期间,一系列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11月8日晚,华农办学115周年文艺晚会如约而至,乐器演奏、歌舞表演、舞台情景剧、服装表演、音诗画等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东区运动场星光璀璨,笑声、掌声、欢呼声不断。当晚,广州塔还为华农而点亮——“我爱华南农业大学”“薪火相继 聚力一流”“服务百千万 当好新农人”及华农校徽、校名等在“小蛮腰”上滚动播放,全球华农人同享喜悦。
“大美华农”文艺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于11月6日举办。众多文艺名家深入学校实地采风,以书法、水墨画、散文、诗歌等形式描绘华农之美,充分诠释出“天地有大美,华农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脚”。华农办学底蕴深厚、历史文化悠久,近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文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李凤亮表示,“系列文艺活动,既是对‘大美华农’的一次全方位艺术展示,也是学校现代大学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华农校史馆更新重启开馆,以图文、视频、实物、场景还原及多媒体互动设施等多种形式,记载与映射华农115年来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发展历程。
百年情怀化作“强农”暖流
千万善款润泽后学之路
校庆前夕,校友们心怀感恩,慷慨解囊,老师们以身作则,引领风尚。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农工程学院教授罗锡文发起的“强农”教育基金成立签约。“我今年79岁了,但我从来没感觉自己老了,因为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包括科学研究、培养年轻人……”基金发起以来,得到了广大校友、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和师生的踊跃响应,目前捐赠金额已超过600万元。
华农“毕英佐奖学金”基金则再获捐520万元,总额超1000万元。80岁高龄的华农老教授毕英佐表示,希望基金能激励学子成为志向远大、品格高尚、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自己将会在有生之年继续传递爱心、传递温暖,回报华农、回馈社会,为青春默默耕耘,灌溉学子梦想。
据介绍,以办学115周年为契机,华农校友、教授、社会各界朋友慷慨捐赠,到账金额近亿元,实物捐赠累计价值约2亿元。
随着学校第一届董事会正式成立,华农的治理体系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未来,华农将在此基础上加强社会合作,争取办学资源,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李凤亮指出,校董会的成立预示着学校发展将进入更加开放、合作、共赢的新阶段。
从昔日一间小小“农专”,到如今的“双一流”建设大学,115年来,一代代华农人微光成炬、聚力一流,为立德树人、强农兴农贡献力量。明日华农,将更加拼搏进取,赓续强农报国传统,奋进一流建设征程。
文丨陈亮 钟耿涛 陈芃辰 费思迎 谢欣希
图丨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