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证科丨音乐剧《芝加哥》:黑红美学下,一颗现实主义的尖锐内核

鉴定对象:音乐剧《芝加哥》

演出地点:佛山大剧院

《芝加哥》是一颗千锤百炼过的铜豌豆。从1975年至今,近50年的持续热演,让这部百老汇音乐剧在剧情、角色、音乐、舞蹈、乐队、台词等全方位都进化为几乎没有破绽的“完全体”。

剧中的元素运用堪称经典:令人捧腹的台词、细腻精准的表演、极简微醺的舞台,跌宕起伏的剧情、性感抓耳的爵士舞蹈与音乐……瞬间就把观众带回1920年代的纸醉金迷之城——芝加哥。

图片

演员是角色的魂。女主角罗克西的饰演者莎拉,身形小巧灵动,其凭借松弛又精准的表演、到位的唱功、扎实的台词,让贪名逐利、自私蠢萌又纠结反复的罗克西“立”在了舞台上。

为方便观众阅读剧情并丰富表演形式,罗克西还被幻化成为律师比利手中的人偶,以一段变身应声虫的人偶舞,展现了比利对于司法和庭审的高超操弄术。剧中有大量的劈叉、倒立等复杂的肢体动作,但丝毫影响不到演员稳定有力的演唱,其业务素养令人赞叹。

“Less is more”极简风的舞美设计,则让《芝加哥》在佳作济济的百老汇音乐剧之林中,有了一张辨识度十足的脸。

图片

黑色是这部剧的主打色,从演员到乐队成员的服装,到椅子、梯子等道具一律是纯黑色调,与全剧黑暗、性感、简约、冷血的基调相应和。

《芝加哥》还把乐队直接安置在舞台上,不仅致敬了20世纪初期芝加哥夜总会的真实现场,还为乐队与演员间的小互动提供了可能。

两架梯子、数把椅子以及一个乐队的小舞台略显局促,但舞台的纵向空间得到了开发——乐队的台阶将舞台一分为二,剧情可以在大舞台和乐队舞台上同时发生,包括舞台“画框”、乐池扶手在内的设施都成为演员的出没地。

为了弥补观看视角的单一,演员的走位被设计得极其复杂,再搭配上色彩丰富、落点精准的舞台灯光,牢牢将观众的目光锁定在舞台之上。

图片

除了独特的舞台设计,《芝加哥》还利用淋漓尽致的爵士乐与爵士舞大秀,为整部剧营造出一种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奢靡氛围。开场曲《All That Jazz》已成经典,《Cell Block Tango》一响更是将演出氛围推向全场最高潮,六位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女囚边舞边歌各自的犯罪故事,美艳、慵懒、性感与狠戾的交错感扑面而来。

音乐、舞蹈、舞台、表演的综合呈现,让《芝加哥》皮相无双。然而,能够经得起半个世纪的时间磨洗,《芝加哥》的功成之处还在于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内核。

该剧剧本改编自1920年代轰动美国真实案件——家庭主妇罗克西·哈特与歌舞厅明星维尔玛·凯利分别因被情夫欺骗、丈夫偷情而杀人入狱。二人在巧舌如簧的律师比利·弗林的操作下,通过媒体炒作逃脱死刑并成为名人。

图片

隐藏于浮华背后的深刻反思与大胆叩问,展现了创作者对社会现象、不古人心的批驳和对美国政治与司法制度的诘问,揭露了纸醉金迷背后的满地狼藉,批驳了娱乐至死的社会风貌。最终,这颗尖锐的内核,让这部极具黑色幽默和美学张力的音乐剧在艺术性上再上层楼,得成经典。

文丨艾修煜

图丨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