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七台河?一个“盛产”奥运冠军的东北小城

卸下冠军光环,七台河是一座最普通的东北城市。

“我的眼睛就是尺,我告诉你们,肯定赢了!”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中,从七台河走出的运动员王濛“大碴子味儿”十足的唠嗑式解说让东北口音又一次“出圈”。

图片

“给它整出去”、“biè磕着它”……东北话响彻整个赛场,让观众们听得“上头”。接受采访的中国香港短道速滑运动员,一张口也“有内味儿”了。“这届北京冬奥会有三种语言,第一是英语,第二是普通话,第三是东北话。”王濛在一次直播中调侃道。

但对于速滑运动,七台河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摇篮。

“短道速滑是一种传承,我们都是七台河人,我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这一棒。”在北京冬奥会上,七台河籍运动员范可新和队友获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冠军,这也是中国代表团的首金。

迄今为止,七台河市培养了13位冬奥和世界冠军,贡献了7枚冬奥会金牌、182枚世界级金牌和569枚国家级金牌。

图片

七台河市,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完达山山脉西端,倭肯河和挠力河蜿蜒而过。七台河每年有4个月气温在零下20度,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冬天的七台河拥有许多“野生”冰场。滑冰是许多七台河人的日常,下至7岁孩童,上至70岁老人,都可以在冰上“溜一溜”,这里的人们天生自带“冰雪基因”。

“冬天到倭肯河看看,就知道为啥七台河出冠军了,河面上全是滑冰的。”一位网友这样说。

走进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一面“冰刀墙”格外引人注目,一千余双运动员们穿破的冰鞋排列整齐,静静诉说着这些光环背后的故事。艰辛、血泪、坎坷,始终与成功、喜悦、荣耀同行。有人说,这些鞋,或许比任何奖状、奖杯的分量更重,也更有说服力。

图片

如今,这里不仅有“金字塔尖”的荣耀,更有坚实的“基座”,为中国短道速滑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的血液。滑冰就像是这里孩子们成长中的一种仪式。如今,室内的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由原来的5所增加到了11所。

目前,七台河短道速滑在训运动队伍22支,共有622名中小学生,小些的孩子5岁到6岁,最大的16岁,同时还打造了16所冰上特色学校,是全国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城市。

此外,这里的中小学体育课还把冰雪项目列为必修课程。并且从2014年开始,七台河市将滑冰纳入中考,体育学科80分总分中,滑冰占40分。这也使滑冰得到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更多重视,越来越多学生穿上冰刀,走上冰场。

图片

据统计,七台河市每年有近6万名学生参加冬季冰雪活动,占全市学生的90%以上。当地政府还根据情况,定期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提供冰刀、头盔、服装等装备。每年给予每块学校冰场3万元补贴,给予每块社会公益性冰场5000元补贴。

就在今年9月,七台河市成功承办了国内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短道速滑联赛——中国杯短道速滑精英联赛的第一站。来自全国各省市30多支队伍近300名参赛选手参加。

图片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即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届时亚洲的目光将汇聚松花江畔,“冰城”哈尔滨将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冰雪魅力。在倒计时100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表示,我们正在总结推广“七台河模式”,研究制定深化体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在全省布局一批体教融合试点,建立科学育才选才荐才体系,做大后备人才“蓄水池”。

夜幕下,位于七台河的冠军桥灯火通明,短道速滑冠军馆顶部火焰状的灯光流转升腾。曾以煤著称的七台河,现在因冰雪焕发出别样生机。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