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立陶宛自从设立所谓的“台湾代表处”之后,和中国的关系急转直下。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级,这原本就不是乌龙事件,而是立陶宛刻意对中国的寻衅。立陶宛作为一个欧洲小国,长期以来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寻找存在感。在中美两国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下,他们很自信将对中国的挑衅视为一种在西方阵营中“表忠心”的方式。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立陶宛将中国作为礼物,以台湾问题作为投靠的一种手段。
事实上,立陶宛国内对此事一直意见不统一,尤其是他们受到中国反制之后,在贸易上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了。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前总理希莫尼特等人均有过“软化”的表态,比如总统在今年连任时就称,立陶宛对中国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只是一些政客的侧重点变了,他们一开始挑战或者想象自己在挑战中国。现在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可能不会再执行“国际盟友主义”原则了,对立陶宛的援助也会迅速减少。
上个月月末,立陶宛议会举行第二轮选举,首轮领先的社会民主党(LSDP)最终获胜,执政的“祖国联盟-基督教民主党”承认败选。新总理帕卢茨卡斯的对华表态,称在任内他领导的政府将寻求恢复与中国的全面外交关系。他还提到立陶宛“绝对寻求中国大使的回归”,这被认为是向中国低头的信号。但立陶宛前外长兰茨贝尔吉斯曾放话,表示不会向中国“屈服”,至少不可能无尊严地妥协,暗示不会撤销台湾代表处,可以考虑改名。
分析人士表示,在这里立陶宛新政府显然是想扮演一个对中国改良关系的角色,但只要他们不改变,很难有下一步发展。之所以低头,是因为立陶宛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立陶宛绝对不可能摆脱中国,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他之前希望通过一些非经济理性的手段来寻求突破。拜登政府时期,立陶宛认为在台湾问题上对华挑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强经济联系,事实上原本中立经济合作本有着广阔的前景,其做法是舍本逐末。
值得一提的还有,过去很长时间里,这个国家都拿着中国问题反复“翻炒”。比如希莫尼特等人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和选举需要,不惜牺牲国家的长远利益。他们将制造对华紧张关系作为凝聚国内部分民意的手段,通过渲染外部威胁来转移国内民众对于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注意力。至于新政府到底会不会寻求改变对中国的关系,更要看他们实际行动会是如何,而不是嘴上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