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校友
1924-2024
适逢中山大学一百周年校庆,谷河青年特别推出“全球校友”系列策划。在中山大学的百年历程中,无数校友奔赴世界各地,发扬中大精神,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搭建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桥梁。本系列报道将讲述中大学子海外奋斗的峥嵘岁月和激荡风云,共同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煌煌篇章。
本期人物简介
万蕊雪,中山大学2013届海洋学院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生,现任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生物学领域研究的佼佼者,她曾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获2018年《科学》杂志以及多家顶级科研机构联合颁发的Science&ScilifeLab国际青年科学家奖、2020年亚太地区蛋白质学会首届青年科学家奖,2020年亚太地区蛋白质学会首届青年科学家奖、2022年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采访 | 肖文旸
撰稿 | 吕文敏 肖文旸
1
大学四载,解锁无尽探索之可能
2009年,万蕊雪被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顺利录取,从此踏上了一段探索生命奥秘的奇妙旅程。
万蕊雪出生在河南的一座小城,高考完后选择大学时,她以专业为先,将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学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同时,一直在北方生活的万蕊雪从小就对南方城市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在已经定居广东的姑姑一家的推荐之下,中山大学——一个既能提供高质量生物学教育、又能满足她对不同地域的好奇的地方,成为了她的最佳选择。
“漂亮且友好”是万蕊雪对于中山大学的第一印象。从中原偏北的四季分明到广东的四季如春,万蕊雪体验了截然不同的气候和环境。踏入中山大学校园的那一刻,万蕊雪便被校园的美景深深吸引,尤其是那些她从未见过的以其独特气根和庞大树冠著称的榕树,仿佛在向她诉说着学校百年历史的沉淀。师兄师姐们的热情接待也让万蕊雪感到惊喜和温暖,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来到千里外求学的万蕊雪快速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节奏。
在这里,万蕊雪逐渐感受到中山大学自由开放的氛围。她回忆道 “来到大学之后,我发现无论我们未来想要做什么,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能在这找到途径来锻炼自己,实现这些想法。我们想去做的,就都能去做!”这种自由选择的环境让她觉得,大学生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课业追求,而是拥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探索空间。
大三时,万蕊雪主动争取到了学校提供的去台湾中山大学进行交换学习的机会。她笑着说:“在台湾中山大学交换的日子里,我过得非常充实。本着出去交换就要多体验差异性的原则,我选修了许多具有特色的课程,例如帆船课。”台湾个性化小班教学风格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如果只有一两个人选课,这门课依然会正常开设。”在那里,万蕊雪通过小班教学获得了与教授们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的机会,也凭借自己的积极主动顺利进入到实验室进行学习。“我觉得这个学校的氛围和中山大学还是很像的,只要你想去做,积极地去沟通,去申请,一般老师和学校都会提供给你这个机会。所以我们有的时候需要的就是勇敢争取的韧劲”,万蕊雪补充道。
万蕊雪(左二)和帆船课老师(左四)同学合照
(图源:受访者)
在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万蕊雪时常穿梭于课堂和实验室之间。作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万蕊雪大部分课程会和生科院的同学们一起上。这些课程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还配备了与具体项目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使得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有效的融合。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万蕊雪逐渐培养出了快速反应可以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这为她日后的博士研究打下了实验技能与科研敏锐度的坚实基础。她回忆道:“我们的课程安排得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生物学各个领域。正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基础生物学研究充满热情,因此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万蕊雪(右一)与本科老师在中山大学实验室合影
(图源:受访者)
2
面对未知,解决未知
2013年秋,万蕊雪成为世界级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直博研究生,继续在她的科研道路上潜心探索。
加入施一公教授的研究团队是万蕊雪一直以来的目标和心愿。“施老师主要的研究内容是跟疾病有关的蛋白质或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这类研究能用来揭示一些人类疾病的底层逻辑,研究清楚以后有利于更广泛地治愈这些疾病。”万蕊雪表示这恰好符合她的研究兴趣。施教授团队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眼见为实”的研究方法也让她觉得更能够直接解释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此外,万蕊雪也被施教授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思路与风格所吸引。“大四的时候我获得了到施老师实验室做毕业设计的机会,在那里,我被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氛围和工作风格给震撼到了——施老师和师兄师姐的科研效率都很高,而且老师都是有逻辑地以理论和基础知识指导实验。”
万蕊雪在施老师实验室做实验
(图源:受访者)
如今,万蕊雪已经在Science、Cell等期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也作为西湖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开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在回顾自己的科研历程时,万蕊雪表示自己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严格来说,其实你每天都在遇到困难才是对的。因为如果没有遇到困难,那就说明可能这个事情早就已经研究过了,那你还有什么可研究的?”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焦虑似乎成了年轻人的常态。对此,万蕊雪鼓励年轻人去探索出自己真正擅长和热爱的领域,并为之争取学习的机会。“不要太过在意其他人的目光和外界的看法,源于自身的内驱动力才是最好的动力。”
她以自己为例,为我们解释焦虑其实是正常的。“事实上,短暂的焦虑是动力的开始,这证明我们看到了自己需要补足的点,想要进步。基于这种理解,短暂的焦虑是正常且良性的,但是长久地陷在焦虑情绪里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正视焦虑,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陷在情绪里,被情绪带着走。”
在博士阶段,万蕊雪刚刚开始独立承担课题任务时就遇到了她的第一个大难题——研究怎样纯化完整的剪接体复合物。真核生物需要发生剪接才能进行蛋白质的生成,而剪接体正是承担催化RNA剪接的功能的蛋白核酸复合体。如果剪接发生异常,就会导致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然而,剪接体是一个很大,同时很动态的复合物,这是结构生物学领域中公认的世界难题。万蕊雪解释,在实验中获得剪接体复合物可以有两种思路——从细胞中直接提纯或用(剪接体的一些)基础组分进行组装。经过多次探索尝试,她发现第二种方式难度太大、基本走不通,因为利用单个的“基础零件”很难重组出处于工作状态的剪接体,故而她开始潜心研究如何从细胞里面把一个含有上百个成分的剪接体完整而有效地引诱取出。于是,如何选择诱饵、怎样把它钓出来就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我觉得这是我在这个课题里遇到第一个也是花费最长来解决的技术困难。”万蕊雪回忆道。她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分析,从上百个成分里面选了不到10个成分来进行“钓鱼”。然而正常的细胞里剪接体并没有挂钩,“钓鱼”还需要制造一个挂钩。这就涉及到改造细胞的基因组。当时在施老师实验室没有人做过这个实验,甚至周围实验室也都没有人做过这件事情。但她没有放弃,选择迎难而上。经过反复请教、不断的卡壳与尝试,万蕊雪终于成功地改造了细胞,并且“钓”出剪接体,这为获得清晰可见的剪接体三维结构、取得结构生物学领域世界性的研究突破奠定了基础。
万蕊雪(左六)在西湖大学和实验室成员合作
(图源:受访者)
如今,万蕊雪也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继研究RNA剪接的经典通路后,她开始着手研究另外一条非经典的RNA剪接通路——U12型剪接通路。被这条通路所剪接的基因涉及到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破解这一通路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校友寄语
非常幸运当时我选择报考了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我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培养与关心,这一求学过程让我受益终生。我衷心祝愿母校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然后也希望正在我的母校学习的学弟学妹们可以珍惜自己在中大的每一天,立大志、做大事,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