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临沧民族团结进步的向心力

  作者 杨晓宏 中共临沧市委党校区域战略发展研究中心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临沧大地处处涌动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临沧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沃土,千百年来,各族群众“手挽手,心连心”,书写着边疆爱国主义的历史画卷,在推动形成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各民族缔结“中华儿女一家亲”的民族情怀。从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各民族皆是兄弟姐妹的同根同源说,到千年茶马古道贸易发展开启各族文明互鉴的新乐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更加密切。此后,佤汉傣共同开发茂隆银矿,签订佤汉盟约:“汉族佤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这是佤山民族融合的开端,也是边疆巩固稳定的基石。在佤族谚语中曾有这样一句话:一棵竹子不成蓬,两三棵竹子才成蓬;一户人家不成寨,多户人家才成寨;一人做事难成功,众人做事才出效等。这无不书写着各民族深厚友谊的赞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佤山各族儿女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邀请与接见,参加少数民族参观团考察,回去后在原普洱专区促成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佤山各族群众同心协力,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傣族让坝,佤族让山”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协商关系。“汉、傣、佤种下民族团结友好同心树”,这三棵小树逐步成长为一棵同心大树,见证了当年处理民族间的纷争历史至今仍然屹立着。如今,各民族已经融合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

  各民族凝聚“同仇敌忾、生死相依”的民族气节。近代以来,班洪抗英、佤山抗日等事件彰显各民族携手奋进,反对英、日帝国主义侵略者企图侵占阿佤山的图谋,共同捍卫了边疆主权,缔造了边疆各族儿女的热血报国之志,书写了各族儿女的爱国热情。新中国成立初期,阿佤山区的班老部落头人曾经在1953年12月给毛泽东主席写过信,表达了心向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近年来开展的“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沧源竭力推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举行新时代佤族族训盟誓大会,践行“三好”嘱托临沧实践与“三个心向”誓言,推动边疆“三爱”(即爱党、爱国、爱家)共识入心入脑,表达了边疆各族儿女生死相依、命运与共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心与路径。

  各民族立志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决心。在党的领导下,佤山各族人民坚定政治信仰,服从国家大局方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历史进程中,党带领各族人民摆脱压迫、走向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让偏远地区通路、通电、通水,到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发展特色旅游、特色农业等。在教育方面大力普及义务教育,让各民族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在医疗方面逐步完善基层医疗体系,保障各族人民身体健康。这些举措让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从而自发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临沧力量。

  (本文系2024年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阿佤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