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全球的学术期刊《柳叶刀》曾发表一篇文章,估计2020年全球范围内所有新发癌症病例中有741300例归因于饮酒,其中男性达到76.7%。酒精所致癌症病例中,食管癌、肝癌和乳腺癌的病例最多。
研究发现,在74万癌症病例中:
适度饮酒(每天<20克)导致了13.9%的癌症病例;
高风险饮酒(每天20-60克)导致了39.4%的癌症病例;
酗酒(每天>60克)导致了46.7%的癌症病例。
也就是说,只要喝酒,就会导致患癌风险明显增加。
口腔、咽、喉、食道鳞状细胞癌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大量饮酒与口腔、咽、喉和食道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因果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量饮酒对这些肿瘤会产生肿瘤效应,并且与饮酒时间和饮酒量呈线性相关。
1961年首次报道了酒精独立于吸烟的致癌作用(即不吸烟者的致癌风险也会增加),并存在相当一致的剂量-反应关系。有证据表明,与酒精摄入最密切接触的解剖部位(如舌头的活动部分和下咽)尤其存在高风险。
食管腺癌
关于酒精与食道腺癌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确定。一些研究报道饮酒会使食管癌和贲门癌的风险增加1.5-4.0倍,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报告则显示饮酒与否与食管腺癌没有关联,也没有剂量反应关系。
总的来讲目前没有一致证据支持食管腺癌风险和饮酒之间的关系。
胃癌
没有一致的证据表明饮酒会影响胃癌的风险。一些研究认为饮酒与胃癌风险之间没有关联。一些研究报告了特定酒精饮料患胃癌的风险增加:包括俄罗斯的伏特加,意大利的葡萄酒,乌拉圭的烈性酒和啤酒。然而,胃癌与饮酒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
结直肠癌
研究支持增加饮酒与大肠腺瘤和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结直肠癌的风险略有增加,并呈剂量-反应关系。
饮食因素如低叶酸摄入被认为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2-5倍,酒精会对叶酸代谢产生不利影响,饮酒和低叶酸摄入可能会协同作用,或者酒精可以通过叶酸代谢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肝癌
大量饮酒会增加患肝细胞癌的风险。荟萃分析显示饮酒量与肝细胞癌风险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据报道,饮酒量最大者(即每天100克)的肝癌风险增加1.8倍。
研究还表明,饮酒是肝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每天喝100克酒肝硬化风险增加了27倍。酒精相关的肝致癌性最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肝硬化的发展,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可能是肝细胞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胰腺癌
大多数评估酒精与胰腺癌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阴性的,也有一些研究记录了酒精与胰腺癌风险的增加。荟萃分析发现,虽然饮酒与胰腺癌风险之间没有关联,但酗酒者的风险增加(每天喝四杯或更多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了3倍)。
由于吸烟是胰腺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这些研究中不能排除残余的混杂因素。饮酒和胰腺癌之间可能的机制是通过发展慢性胰腺炎作为饮酒的结果。
乳腺癌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一杯含酒精饮料乳腺癌的风险估计值为1.1,每天两杯含酒精饮料的风险估计值为1.2,每天三杯或更多含酒精饮料的风险估计值为1.4。每天额外增加10克酒精摄入,风险增加7.1%。
肺癌
饮酒与肺癌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假定,但目前的证据还不够充分。
一项关于饮酒与肺癌风险的荟萃分析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但不能排除大量饮酒会增加肺癌的风险。
其他癌症
酒精似乎不会增加子宫内膜,膀胱,或前列腺癌。酒精对卵巢癌和肾癌风险的可能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表明,饮酒者的风险降低。
饮酒是继吸烟、慢性感染和肥胖之后人类癌症最重要的已知病因之一。除了黄曲霉毒素,没有任何饮食因素是如此有力证据表明其致癌性。
有证据表明,酒精的影响是由编码乙醇代谢酶(如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和细胞色素酶P450、叶酸代谢和DNA修复的基因多态性调节的。可能的事件包括:乙醇的主要代谢物乙醛的遗传毒性作用;雌激素浓度升高,这对乳腺癌的发生很重要;作为烟草致癌物溶剂的作用;活性氧和氮的产生;叶酸代谢的变化。
研究表明,人类在大量饮酒后会发生DNA损伤,这种损伤可能是由乙醛引起的。大量饮酒可能会导致营养缺乏,减少摄入富含微量营养素的食物,损害肠道吸收,并改变代谢途径。
最相关的影响似乎是叶酸代谢,它改变DNA甲基化,从而控制基因与致癌的潜在作用。酒精可能影响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的摄入、吸收和代谢,导致DNA甲基化途径的进一步变化。维生素A缺乏也被认为是酒精介导的致癌机制。大量饮酒的人血清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浓度较低,长期饮酒会改变维生素A的代谢。饮酒会减少免疫监视,从而有利于癌症的发展和转移潜能。
酒精饮料产生致癌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而且可能因靶器官不同而不同,其他致癌物质在许多部位也起作用。在动物实验中,纯乙醇不是致癌物,因此酒精饮料可能是致癌物通过上部空气消化器官粘膜渗透的溶剂。尽管这一机制可以解释吸烟和饮酒的协同效应,它不能解释从不吸烟者的风险增加。
参考文献: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1)00279-5/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