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郭传杰,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2021年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前夕,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百年的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等被首批纳入该谱系。“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在今天和今后仍将长期具有重大时代价值的宝贵精神财富。
“两弹一星”精神
的产生及提出背景
▋1. 孕育与产生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掀起核讹诈的恶浪,我国面临重大挑战。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启动研制原子弹的正式决定,由周恩来主抓。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于敏、郭永怀、周光召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爱国科学家在极其艰苦的大西北,克服各种险阻,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解放军一道,开始了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苦卓绝历程。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我国在1964—1970年成功地研制出“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奇迹,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
1984年,邓小平在视察中国科学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ijing Electron-Positron Colider,BEPC)时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在伟大的行动实践中,孕育伴生了伟大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伟大精神的激励,中国人民才能顺利完成举世无双的伟大事业。
▋2. 提炼与提出
199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中国科学院成立50周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对建院初期老同志的全面访谈,以期真实记录并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和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历程。1999年1月,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当年组织中国科学院4万余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的主要指挥员张劲夫,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刘振坤的采访。访谈结果以《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为题,简要地发表于该报主办的《科学新闻》杂志。文章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当年“两弹一星”的亲历者希望可以更多地了解研制“两弹一星”的史实和故事。张劲夫征得有关领导同意后,再次通过记者访谈回顾了往事。访谈结果形成了万余字的长文《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作为内部资料分送中央领导及相关著名科学家。5月5日,新华社以《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为题发出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刊同时刊载。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钱学森、朱光亚、于敏、周光召等通过与张劲夫通话或撰写回忆文章等方式进行回应,同时聂力(聂荣臻的女儿)在征求张劲夫的意见后,向中央建议为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授勋,并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他们的突出事迹。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表彰大会。朱镕基宣读中央关于授予于敏等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江泽民在大会讲话中指出,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由此被正式提出。
“两弹一星”精神
的丰富内涵
“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核表述虽然只有24个字,但其内涵极其丰富,意义十分重大。
▋1.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年研制“两弹一星”的许多领军人物和中坚骨干,如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周光召等都是享誉世界、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他们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投身西北荒漠,隐姓埋名,以身许国,奉献自己的才智、青春,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以灼热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谱写了一部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2.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年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工作条件非常简陋。在西北的研制现场,盛夏时地表温度超过50℃,严冬时气温低至30℃,研制人员都照常实验、施工。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苏联专家撤走,研制人员忍着辘辘饥肠做核爆试验,靠一台手摇计算机,夜以继日地对海量数据进行原子弹方程的理论演算。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研制人员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科学,顽强拼搏,成就了伟大事业,显示了中华儿女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和能力。
▋3.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研制“两弹一星”是百万人的大会战,在毛泽东“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事”的指示下,周恩来领导的中央专委统筹指挥第二机械工业部、国防部五院(后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等26个部委和科研机构,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0多家单位,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关,共同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
“两弹一星”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自尊自觉的志气,奠定了中国人民自信自豪的底气,彰显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风骨。
“两弹一星”精神
的当代价值
时代孕育精神,时代呼唤精神,时代发展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孕育、产生于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代,总结、提出于20世纪末的“富起来”时期。如今,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仍旧具有重大的价值。
▋1. 面对国际挑战更加需要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迂回、曲折、螺旋式前进的,是国际上不同力量相互作用后呈现的路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爱国奉献既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传统基因,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2. 实现科技强国更加需要勇于攀登的精神
为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更加需要弘扬勇于攀登的精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既定奋斗目标。世界科技强国的表征,一是世界科学中心,二是世界创新高地。科学上因袭跟踪模仿之路,永远达不到“中心”,登不上“高地”。必须弘扬敢于攀登高峰的无畏精神,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 现代化建设更加需要大力协同的精神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特别需要弘扬大力协同的精神。如今的“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更需要超越个人和部门利益的协同合作。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当年协同作战攻关的精神,深化改革,妥善解决合作与竞争的体制机制问题。
▋4. 高质量经济发展更加需要艰苦奉献的精神
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大环境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弘扬艰苦奉献的奋斗精神。干大事业,必然需要大的胸怀和格局。只着眼于个人利益,不愿吃苦奋斗,永远难成大业。在新时代,一方面,需要以制度保障贡献者的应有利益;另一方面,仍然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奉献的奋斗精神,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追求“一生常耻为身谋”的境界。
总之,“两弹一星”精神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基因和传统,汇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根与魂。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坚韧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瑰宝,是永不枯竭的伟力之源。
本文摘编自《科技强国建设之路:实践与探索》(中国科学院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9)一书“‘两弹一星’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原载于:科普研究,2023,18(1):5-6,18.],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78494-0
责任编辑:马 跃 李 嘉
本书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主题,汇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战略思考与建议。全书共分为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7个篇章,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深入分析,建言献策,集思广益,凝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