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乐昌乐城街道多措并举推动撂荒地“变身”希望田

近年来,韶关乐昌市乐城街道以本地资源为画布,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为目标,在探索土地预流转模式、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撂荒地“变身”希望田,精心描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创收“三效合一”。

图片

“化零为整、化闲为宝”盘地

乐城街道上下齐心协力,组织街道、村干部对图斑内撂荒地进行了一场“地毯式”的摸排行动。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耕地零散、村民种植意愿不高等。

对此,乐城街道积极探索土地预流转模式,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推动农户零散土地集约化经营,破解制约乡村产业发展难题,促“眠田”成“粮田”。

近年来,乐城街道完成撂荒地复耕超700亩,其中通过合作社进行代耕承包彻底盘活撂荒地570余亩。2023年土地流转面积1714.76亩,完成全年土地流转任务102.68%,粮食产量9760吨,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103.1%,实现了耕地量质双升。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引企

“巴掌田”“斗笠田”“条状田”等小而散的细碎化耕地往往是耕地撂荒的高发区。乐城街道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同时,通过街道强镇富村公司预流转土地,实现小田变大田。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项目找地难”转变为“地等项目来”。

在练塘村,稻虾鱼项目让308亩撂荒地焕发了新生机;在洪莲村,魔芋项目让红土地变成了“金土地”,盘活撂荒闲散地块共150亩;在大洞村,引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将高山劣势转化为种植优势,成功流转113亩撂荒地。

这些特色农业项目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土地闲置化、细碎化、农业收益低问题,还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生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重提升。

“企业示范、联农带农”聚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是带动小农户的牵引力量,也是带动村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支撑力量。乐城街道通过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流转辖下8个村小组共571亩土地,建立“村+企业+农户”共赢机制,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练塘村稻虾鱼项目融合乡土风情与自然景观,发展生态农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参与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等活动,平均每亩增收租金300元/每年,带动周边约40人就业。

魔芋项目落地后,以洪莲村魔芋基地为核心区,陆续带动周边区县、镇村种植魔芋共800亩,辐射带动整个韶关种植面积2000余亩。后期还盘活洪莲村闲置小学建设了魔芋加工厂,实现资源资产价值化,直接雇用周边农户100余人,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

绿乐源合作社带动周边120户农户种植有机蔬菜560亩,每年1亩地为村民增收4万余元,同时在周边村庄推广订单农业,最大限度发挥耕地生产潜能。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不仅优化土地利用率,还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从“一方带”到多方赢,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文、图|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莫丽佳 陈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