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14县(市、区)建城有先后,城市有大小,有的县城直到清朝才有,有的县城改易,建城时间更短。再加地处边塞,除忻州、代州外,一般城内主街只有一条,或称城关街,或称城内街,或者是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其余小街小巷,也多以方位名之。州城一般九街十八巷,县城三街六市。忻州古城战国属赵,与定襄同为阳曲邑,秦汉属阳曲县。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始筑,为新兴郡九原县城。九原城历经曹魏、西晋、五胡十六国,200余年一直叫九原城。
忻州古城北城门楼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肆州,州治九原城,新兴郡九原城成为肆州州城。北魏肃宗熙平二年(517年)九月扩建肆州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肆州州治徙今代县城,州城遂废。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忻州,重筑州城,废秀容郡,秀容县治迁入州治,州治与县治同在一城。隋大业二年(606年),置楼烦郡,废忻州,秀容县改属楼烦郡,城遂为秀容县城。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忻州,辖秀容、定襄,州县治又同在城中。唐太宗时在旧基上再重新修筑,周九里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护城河池深一丈七尺,城池规模就此定了下来。天宝初年(742年)改称定襄郡,乾元初年(758年)复为忻州,宋为忻州定襄郡秀容县。金、元俱称忻州秀容县。直到明洪武初年(1368年)省秀容县入州治,废秀容县后,忻州城便只成了州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州钟友谅重修。嘉靖十六年知州李用中加修。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因积雨,城墙塌毁十之六七。知州周梦弘倡议捐修,筑城清河,修城墙壕堑,增设敌台,一个多月完工。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巡抚魏允贞用赋税课金作资金以砖石砌墙。砖厚七重,石基八尺,高四丈二尺,周长二千一百九十丈。城壕三重,深二丈,阔丈余。四门,东门迎晖,更名永丰;南门康阜,更名景贤;西门留映,更名新兴;北门镇远,更名拱辰。忻州城墙修竣后,四座城门,连同洞门八座,洞门城门重重相对,彼此相通。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同治七年(1868年)到九年两次重修。乾隆年间小修小补,同治七年到九年大修,共用白银六万余两,城墙之上增修了垛口,重建了门楼,并建堙门。今日所见忻州老城面貌,即同治年间修葺后遗存。四门皆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南门“景贤门”,城楼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四角飞檐,楼梯三层,构思精巧,楼内无柱,三层檐下正中悬挂“三关总要”匾额。东门“永丰门”,城楼匾额“献佳合北”。东门到南北大街是东大街。西门“新兴门”,城楼匾额“九峰雄峙”。西门通南北大街,古城原有略显弯曲的西大街。南城门楼
北门拱辰门,墙顶四周砖砌围廊,中部为城楼。城楼总高二十八米,宽七间,深四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檐下高悬“晋北锁钥”门匾。楼身坐落在12米高的城墙之上,巍峨高大,雄伟壮观。城墙下筑券门洞,洞顶甚高,底阔3米多。整个城楼红柱蓝瓦,富丽堂皇。城墙内两侧,各有砖砌台阶,曲折通上墙顶。北城门楼西原有三官庙。古城背依九龙冈,西临牧马河,平面势成椭圆,俗称卧牛城。城内有不少寺庙古建,如秀容书院、遗山祠、关帝庙、财神庙、泰山庙等。九龙冈上白鹤观,创自唐天宝年间,始为七圣观。后因有白鹤之异,故改白鹤观,宋改天庆观。元遗山《天庆观记》:每岁二月望,老君诞日,有鹤十数,翔舞阶庭,三日乃罢。明万历间,州城工竣,群鹤复集。魏允贞诗云:“谁知三百年来后,又睹联翩下碧云”。古城北倚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南屏省府太原,城内南北大街是太原以北唯一通道,为“晋北咽喉和门户”。群山环绕,襟山带水;关隘林立,四通八达。进则如掌使指,退则坚实如拳,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真是:河东重镇,襟山带水郡此塞,赵风汉骨有五台管涔以东西兼顾,雁门春怡沛然雨;山右名邑,北口南关城斯楼,尚武修文挟汾河滹沱而左右逢源,大原秋爽快哉风。忻州州署在东门街宣化坊,明洪武初建。吏目宅在州治右。巡检司三,一在牛尾庄,一在寨西,一在沙沟寨。预备仓在仪门左,阴阳学在儒学东,医学在十字街儒学之东,僧正司在兴国寺,道正司在天庆观。行署,都察院在州治西。监察院在州治西,布政分司在后司原址建。按察分司由府馆移建,在州治后街。公馆二,一在忻口堡,一在石岭关。城内以十字路口为界,分为南北大街。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一条大街纵贯南北,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两旁是街巷,东部亦称街,西部为巷。南北大街西侧的街道由北往南依次有石狼巷、周家巷、打磨巷、草市巷、泰山庙巷、秀容巷、关帝庙巷7条东西向主巷。南北大街东侧由北往南依次有学道街、兴寺街、东大街(亦名丁字街)、顺城街4条东西向主街。整个州城街巷内店铺、民居、寺庙布局合理,井然有序。除以上主要街道外,还有东街云路巷、锦衣巷、火神庙街、焦家西巷、李家巷、仰圣牌楼巷、观音庙街、奶奶庙街、三道十字街、文昌寺街、蓝墙底、枣涧巷、三眼阁底、财神庙巷、二道坡街、赵家堡街、大坡街、南主事巷、北主事巷、北关七贤古道巷、东二道巷、东三道巷、西六巷、南关王家巷、杨家巷等小街巷。秀容书院
古城内街道青色石条铺面,历史上两侧布满建筑考究的商号货栈。古城建筑主要有州署、寺庙、牌楼等。在南北大街上从北到南建有明月楼、八座门及连三牌楼。民居里巷纵横排列,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直通南北两座城门。街道巷口均竖坊表,数楹重檐,跨越街心,彩绘金碧,色泽粲然。许多寺庙古建点缀其间,名胜古迹花插全城,为古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忻州地处晋北交通枢纽,也是晋北商品集散地,历史上商贾云集,经商遂成为县人必然选择,忻商也因此闻名。行商坐贾,忻州商人除在本地经营店铺的坐贾外,更为著名的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行商,忻商是晋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忻商所以能在商海中独树一帜,是因为他们遵循诚信为本、信誉第一、俭以持家的经商理念。经商使得忻州成为富庶之地,境内经商和离邑从商者“多如牛毛”。据1935年版《山西大观》统计,全县20万人口中,从商者竟达3.8918万人。清末民初是忻州商业的黄金时期。城内有商铺400余家,资本3.26万元。南北大街、东大街、南北两关以及临近大街的各条小巷商店林立,鳞次栉比。各商铺货物齐全,种类繁多。尤其是地处城中心的十字街,更为热闹繁华。全城商业以绸、币、纸、钱、粮、铁、药、估、木、当十大行为主,均以郜、王、张、陈、石、连等姓氏家族为主要业主。他们开办钱庄,发行钞票,办理汇兑。同时六大财主在城内设有账庄,负责总、分商号的结算,成就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与人文背景的老字号。忻州城南三十里有新兴城,曹操所筑,亦名建安城。北门外有贸儿沟,相传程婴、公孙杵臼谋易孤处。北魏迁朔方肆卢郡于新兴郡,建肆卢城。太平真君七年废肆卢郡,置秀容郡,秀容郡和秀容县迁至肆卢郡旧城,旧址在今忻府区奇村附近。忻州云内寨,云内口在城西七十里龙门山北,宋置云内砦,又名寨西口。野史亭在忻州城南十里韩岩村,元遗山纂金史,筑亭。元遗山墓铭,在秀容元茔,元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撰文。西呼延村金洞寺,元建明修。独担山顶有唐灵显王庙碑。(彭图)摄影:张存良
来源:忻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