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考生求学故事:曾经“淋雨”的孩子 也有机会可以为别人“撑伞”了

央广网北京11月10日消息(记者王晶)“我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还会参加很多公益活动,我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视障朋友录制有声电影。”近日,“我来北京上大学”2024年残疾人大学生分享会在京举行,因“骨癌”截肢的赵德煜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今年高考,赵德煜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4级国际新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希望结合自己的播音主持专业和英语演讲特长,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赵德煜在会上称,曾经那个“淋雨”的孩子终于也有机会可以为别人“撑伞”了。

记者从中国残联获悉,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残疾人大学生10万余人。

图片

分享会上的学生们

正视残疾 跳出人生“口袋”

实际上,赵德煜的故事是近年来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残疾人被普通高校录取人数明显扩大,特别是被“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专业录取的人数不断增多。来自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智能制造与装备类专业李佳昊等多名残疾人大学生代表,也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李佳昊的家乡在河南省与陕西省相邻的一个山区农村,伏牛山与秦岭山脉相融处。因为先天性左手缺失,打从记事起,他便习惯性地将左手插在口袋里。后来,在小学老师的鼓励下,他逐渐学会正视自己的残疾,让左手从口袋里“跳”了出来。今年高考,他以699分的高分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跳出人生的“口袋”,建立坚强信心,他将勇敢面对未来的历程。

来自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王雅祺,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由于大脑皮层先天发育不良导致的失明,给她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不便。旁人可以轻易实现的事情,她要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但她从未自暴自弃,而是以过人的毅力克服了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今年的高考中,以文化课489分、琵琶专业考试全国第六的优异成绩,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位使用盲文试卷参加普通高考并被著名高校录取的视障学生。

图片

分享会上的学生们

高等院校不得因学生残疾而拒绝招收

“这些残疾人大学生分布在全国2000多个高等院校。”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教育处处长崔瑞芳表示,“教育,让广大残疾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当前,我国在帮扶资助、就业培训等方面对残疾学生予以全方位支持,记者从中国残联获悉,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残疾人教育作出明确规定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确了高等院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残疾而拒绝招收。

分享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我来北京上大学”残疾人大学生分享会,是中国残联于2018年发起的公益品牌活动。“你们的分享,不仅是生动的人生一课,也是你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一课。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弘扬新时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为残疾人事业鼓与呼。”

图片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教育处处长崔瑞芳

增设适合残疾学生就读的相关专业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残障考生都会像李佳昊、赵德煜一样幸运,一些残疾考生求学、就业面较窄、就业层次偏低。

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实施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对高等特殊教育作出一系列的规定,如加强高校特殊教育学院建设,增设适合残疾学生就读的相关专业,完善残疾学生就读普通高校措施等内容。

崔瑞芳公布了一组数据,在2023年高考中,各地残联配合当地考试中心,为1.1万余名残疾学生提供了合理便利。截至2023年底,全国残疾人大学生约有10万余人,每年大概有3万余名残疾人学生被普通高校以及大学中的特殊教育学院录取。目前,全国有资格对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残疾人进行单考单招的院校共有23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