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教育方兴始——张謇与上海宝山等地的教育

宝山联合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共同推出的《江畔弦歌——宝山“百年教育”史料展》目前正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火热展出中。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宝山文史研究者张明是的文章,深入了解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与宝山等地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渊源。

百年教育方兴始

—— 张謇与上海宝山等地的教育

作者:张明是

1903年4月27日,经过一年多筹建,张謇在创设中国第一所民办通州师范学校开学典礼上,提出“实业教育,富强之大本也。教育所以开民智”,开宗明义阐述办学三大理由:一、办学是为了雪国耻;二、办学是为了普及国民教育;三、立学须从小学开始,尤须从师范开始。


图片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张謇在南通陆续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小学370余所,师范、医学、纺织、农业等高等学校3所、职业专科中等学校6所。至今,南通仍遗有中国第一所纺织高校、第一所戏曲学校、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第一个农业气象台……通过改进乡村社会风气、繁荣乡村文化的“南通模式”,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使到访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感慨“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1905年10月,张謇在上海老西门外方斜路上创办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省教育团体江苏学务总会(江苏省教育会),并任会长,聚集、培养了许多精英,其教育实践和探索推进了近代上海乃至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吸引了很多人才和地方名流,包括袁希涛(宝山人,曾任教育部司长、副部长并一度代理部长)、黄炎培、章太炎、于右任等。


图片

《吴淞乡图》,出自《宝山县续志》


随着吴淞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工业兴起,商铺荟萃,具有独到眼光的张謇认准远离上海租界的吴淞地理区位优势有利于发展文化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孕育吴淞、乃至上海特有的“文化教育地标”,在吴淞创办和参与创建了一批大学,为上海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领先地位的确立以及近代上海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创办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前身)


图片

吴淞商船学校校舍

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祥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謇在游历日本之后,深感渔业和航政的重要,当年7月创办通州吕四渔业公司,他认为,渔业与航政的范围到哪里,国家的领海主权就在哪里。1907年7月,张謇比较了国内外水产、商船教育后指出“中国创办商轮局已数十年,而管驾、管机悉委权于异族,非特利权损失,且无以造就本国人才。际此商战竞存之世,欲借以保主权而辅海军,非创设商船学校不可。”“维护领海主权,先造就航政人才,大则可以建设海军,小则可以驾驶商船”,而且要“移缓就急”,先办商船学校,选址依据是“吴淞江面开阔,各国商船络绎往来,地居南北之中,交通之便,毗连濬浦局船澳,建筑船校为天然适当之区”,于1911年筹办“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时载“翰林院修撰张謇愿将上海吴淞口渔业公司的炮台湾濒江空地百余亩地基并所领官款六万元呈送”作为学校校址(今塘后路以东唯一保存至今的“小白桥”为当年淞沪铁路终点站“炮台湾站”通往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水产学校等校的必经之路,现为区文物保护单位,见“备注”),并筹集巨款,甚至动用了部分已经到位的筹建水产学校的经费打造校舍。这所民国第一所商船学校在1912年物色了“于航政一门学术最优、经验尤富”的“航海专家”萨镇冰担任校长。


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


图片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门

开启中国水产及海事的里程碑。鸦片战争和中日两次战争后,我国海军及要塞几乎全部被毁,列强渔轮不断侵犯我沿海地区,为了加强海防,维护渔权,兴办水产教育,“筹设本校,用意为吾国既无海军与要塞而不得不训练海事人才……而抵御帝国主义之侵略也。故本校之创设不仅求渔业及船业之发展,实具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沿海之重要性焉”,张謇1905年会同苏松沪道选定吴淞炮台湾公地4公顷,凭籍官费和江浙渔业公司的资助筹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先借上海老西门江苏省教育会作临时校舍,以该会三楼(三楼系大会堂)辟作教室,招收预科学生,于民国二年(1912年)1月15日开学。1913年12月,吴淞炮台湾首期校舍“设炮台湾海军公所……注重理化、水产诸科(以原有炮台基地建设)落成,……学校规模初具,乃全部迁入新校舍上课”,因校址位于吴淞常熟路(今水产路、塘后路),故又称吴淞水产学校,俗称“吴淞水产”,常熟路也因此改名为水产路。初建时设四年制渔捞、制造两科,各招30名学生,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领导人张闻天于1915年8月至1917年7月曾在此就读。“吴淞水产”培养中国渔业、航海早期的骨干,在国内外颇著声誉。


参与创办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

复旦大学前身)


图片

复旦大学吴淞时期校舍复原图

1903年3月,张謇支持马相伯“毁家兴学”,由马相伯发起创办震旦学院,马相伯任总教习,张謇为校董之一。1905年2月因内部纷争停办,张謇、李平书等积极倡议恢复震旦,并组成校董事会。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并于1905年9月开学,张謇也参与其中,助成其事。


亲任中国公学第一任董事长

(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


图片

中国公学教学楼

支持中国公学复学。中国公学是近两千名留日学生被迫退学回国后得到资助在上海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成立的学校。后由于经费困难陷于绝境。张謇和郑孝胥等促成当时政府提供吴淞地区百余亩公地为校址及官费资助,使中国公学得以复学。派专轮接应留日学生回国的张謇亲自首任董事长。中国公学云集一大批革命志士,是同盟会的一个重要据点,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亲任校董。以后的蔡元培、胡适分别担任董事长和校长,邵力子、梁实秋、马君武、沈从文、郑振铎等大批学者任教。

支持同济医工学堂

同济大学的前身)复学


图片

1933年同济大学吴淞校舍全景

同济医工学堂原为德国人在上海办的学校,1917年世界大战时为法租界当局关闭,师生被迫离校。在张謇的支持下,学校迁往吴淞,借用中国公学和海军学校的校舍复学。同济路由此得名。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今东华大学前身)创办人


东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纺织染传习所、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今东华大学前身),为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纺织专业教育的高等学府。


吴淞开埠时期设立国立自治学院

(国立政治大学)


图片

国立政治大学吴淞校舍

1923年,国立自治学院于第二次吴淞开埠期间在吴淞商埠局办公处(今吴淞中学)开办,1925年改名国立政治大学。

助成三江师范

(南京高等师范学堂)


设立上海商科大学:1903年,张謇应张之洞之邀助成筹办三江师范,后改名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前身);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后,又与蔡元培等动议,将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并入东南大学;在张謇的倡议下,东南大学在上海设有分校上海商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前身)。


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今河海大学前身)


创办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1915年,为培养治理长江、淮河的水利人才,张謇在南京创办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张闻天亦在该校学习过。


备注:小白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位于宝山区淞宝路485号部队营区内,原跨随塘河,南北走向,水泥砖石结构,栏柱上刻有花纹。此桥曾是淞沪铁路炮台湾站附近的唯一桥梁,也是当年车站通向原商船学校、水产学校等处的必经之路。现桥下河床已填没,桥身基本保持原状。桥西侧栏杆被砌在部队营房的围墙内,围墙外即海江新村乔土小区(居民住宅区)。现桥长11.3米,宽5.5米。2017年4月6日被公布为宝山区文物保护点。


张明是,上海市宝山区规划资源局副研究员,曾任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宝山区规划协会会长等。主持“上海市宝山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的途径和办法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主持编撰《上海市宝山区地名志》及地名图录、《宝山——江海航标》;著作《上海世博人文丛书——吴淞文化之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