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浜北滚地龙度过的,滚地龙孩子新中国成立后才进学校读书。那时候条件有限,物质生活贫困,没有什么娱乐场所,学校体育设施也很简陋。但我们游乐活动并不失落,就地取材,利用现有资源,传承开发锻炼身体的各种玩法,带来无比欢乐。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追忆儿时的一些游戏,让人记忆深刻。《丢手绢》游戏,一般要六个人以上,人数不设上限,男女都可参加。游戏开始前,要准备一块手绢,采用“石头剪刀布”或老师指定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大圆圈,面向圆心或蹲或坐。游戏开始时,大家拍手齐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的歌谣。被推丢手绢的人手持手绢,绕着圆圈外行走或跑步。在歌谣唱完之前,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某一个人的身后。身后被丢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然后捡起手绢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蹲下,丢手绢的人便赢了。如果被丢手绢的人在歌谣唱完后,未发现身后手绢,丢手绢的人转一圈回来抓住,就做下一轮丢手绢的人,他的位置被丢手绢的人代替。如果在未到达位置前被抓住,丢手绢的人便输了。因此,丢手绢的人常常会故弄玄虚,明明手绢丢在甲身后,却在乙身后猫一下腰,虚虚实实地让人不疑有诈。输者要表演节目,跳舞、唱歌、讲故事、做模仿动作都可以。输者表演完节目后,拿起手绢游戏继续进行。民间《丢手绢》游戏,据说是黎族人民创于公元1243年左右,后来黄道婆带回上海,传到中原。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做《丢手绢》游戏,那时没有歌谣,鲍侃编了个《丢手绢》的儿歌,孩子们游戏时唱的歌声被作曲家关鹤岩听到,谱了个曲子。这首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丢手绢》儿歌,延续了红色基因,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时光。《老鹰捉小鸡》是民间流传极广的儿童游戏,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丢手绢”一样走进小学,由老师组织进行的儿童游戏项目。《老鹰捉小鸡》,也叫“黄鼠狼吃鸡”,是多人参加的益智游戏,需有一定空间或操场进行。老鹰和母鸡,也是猜拳或由老师指定。母鸡背后的第一个小鸡,抓住母鸡衣衫尾,后面的小鸡一个一个牵住前面小鸡的后衫尾,形成一列纵队。游戏开始时,老鹰虎视眈眈,在前面晃去晃来,声东击西做抓小鸡的动作。母鸡张开双臂,左右阻挡着老鹰,以抓、拽、推、抱的动作,极力保护身后的小鸡。没想到老鹰突然一窜,突破母鸡防线,快要抓住最后一只小鸡时,小鸡立即蹲下,双手捂住耳朵。老鹰只好重新回到母鸡前面,游戏重新开始。狡猾的老鹰总结经验,以迅猛无比的动作,顺势逮着后面不留神的“鸡尾巴”,抓住一只小鸡,又接连抓住两只、三只……被抓住的小鸡落寞地站在一旁,观看接下来的“血战到底”。老鹰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绕到母鸡身后,抓住最后一只小鸡,大呼“我胜利啦!”这时欢声笑语响彻校园一角。现在回想起来,还能记得曾经的玩伴,当过的老鹰、被逮住的鸡宝宝和拼命保护队友的鸡妈妈。20世纪50年代,我上小学时的游戏不外乎:踢毽子、蹦格子、跳绳、跳马、掼结子、抽陀子、跳筋子、滚轮子、打弹子、套圈子、扯铃子、造房子,学校玩,回家玩,春游秋游到外面也玩。虽说游戏很原始很简单,却带给我们无尽欢乐,甚至乐此不疲。尽管如今我们到了晚年,那些曾经做过的游戏,还深深印在心中。“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