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栏目:李焱(日本)艺术工作室
作者:波涛 艺评人,著有海外华人首部艺术文献《观海听潮》
前言:文艺复兴是西方美术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自14至16世纪它的发生发展对于欧洲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给予了全方面新的启蒙和推动作用,影响波及全球。在这里,我们会推出系列文章和您浅析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西方美术史各时代大师的经典作品,和作品背后的小故事。以及在相同年代,中国美术长河中的先贤造就了怎样的东方艺术神话。
如果在全世界任何一条大街上向路人提问,世界上最珍贵的绘画作品是哪幅?相信得到的回答中,最多的会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满怀科学理想的“私生子”
1452年,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父亲是法律公证员,虽然这份职业在当时应属于上流社会,可是他的身份却是私生子,生母是一位农妇。由于他与生俱来的尴尬身份,并没能继承父亲的姓氏,人们称呼他“达芬奇”只是因为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中一个叫作芬奇的地方出生成长。
在他5岁之后便离开母亲,来到居住在圣潘塔莱奥内的祖父一起生活。而他的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佛罗伦萨。父亲先后结婚四次,才有了自己合法的子嗣。虽然达芬奇一直没有受法律认可的父子关系,但是因为他从小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喜爱,在他20岁那一年,父亲把他送到佛罗伦萨的画师韦罗基奥门下学习解剖学、力学、绘画技巧以及物体上的光影效应等等。除了这些基本功,达芬奇还继承了老师的拖延症。韦罗基奥的作坊从来无法按时交付作品,经常要花几年才完成一个作品。而达芬奇则更夸张,留下来的草稿远比完成的作品要多。即使是完成的作品,也常常是拖延交付。
青年达芬奇似乎并不情愿被大家称作专职画家,至少不愿以画家作为自己的身份名片。他更喜欢被称作是机械工程师,发明家甚至是解剖专家。在求职简历的自我介绍中也是将绘画作为工程师工作之余的爱好。
他的兴趣广泛,一心多用。达芬奇热衷于给剧场设计表演服饰和道具。据传他还设计了一个能使演员从天而降的装置,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设计方案,被后人称为直升飞机的雏形,足见他在机械工程方面的兴趣和天赋。
在佛罗伦萨的学徒期间,达芬奇与老师合作完成了《基督受洗》。在这张作品中达芬奇的绘画才能得到展示,也是他由学徒到画师转变的标志。图中左侧跪在约旦河边的那两个小天使就是达芬奇所绘。据说老师韦罗基奥看到之后感受复杂,表示就此封笔。老师并没有食言,在这次合作之后,韦罗基奥再也没有新作问世。
一心多用的艺术家
当时宗教题材绘画,在绘画市场上仍占主流,达芬奇在之后的一个阶段,凭借对于解剖学的掌握,作品中的人物从比例结构到皮肤肌肉,都能处理得精准生动,也因此他获得了很多订单,但是却没有形成足够的名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严重触碰到委托人容忍底线的拖延和不计后果的半途而废。然而事实上,当时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明永动机,并最终证明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幻想。
在他30岁那一年,达芬奇已经技艺有成,在意大利米兰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收徒教学。达芬奇在早在师从韦罗基奥学习绘画时就开始认识人体解剖学。在他38岁那年根据古典时代思想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的描述,达芬奇努力绘出了完美比例的人体作品《维特鲁威人》。
1495年,43岁的他已经在绘画和雕塑方面都取得了社会认可和艺术成就。米兰公爵曾委托他将70吨青铜制作成马雕塑,但是因法意战争,这些青铜被公爵收回全部制造成了武器。达芬奇先前兴奋的心情也因此一落千丈。三年之后,当法国回归路易十二统治时,米兰不战而降。得知此消息不知达芬奇作何感想,至少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早知如此,还真不如让达芬奇把那堆青铜变成雕塑,或许世间又会多出一件艺术瑰宝。
永不散席的经典晚餐
米兰公爵作为弥补,委托他为米兰天主教恩宠圣母教堂食堂墙壁上绘制一幅高4.6米,宽8.8米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这幅巨作于1495年-1497年间耗时近3年,在他45岁时完成。
作品取材于《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罗马士兵逮捕前与十二位门徒共进最后一顿晚餐。席间耶稣预言“你们其中的一个人将出卖我”。 达芬奇采取了舞台戏剧的构图方式,全景展示每一个人物的身姿与表情。耶稣居中,左右十二门徒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情绪激动。每一位人物的肢体语言都在表明各自不同的内心活动。耶稣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十二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达芬奇利用透视原理,打破近景整排人物的平面变化压迫,使观众视觉感受随画面向深远的窗外蓝天作出自然延伸。作品成为美术史上最引人入胜的叙事性绘画作品之一。
可惜这一伟大的作品的实际寿命却并不长。因为达芬奇使用了自行制造的新颜料,但是保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作品在完成二十年左右,颜料就开始脱落了。后来为了抢救这幅画。至少经历了六次大修复,但有些时候修复的效果反而是适得其反。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后的晚餐几乎完全是修复出来的手笔。《最后的晚餐》被认为是所有时期中最多被复制的宗教题材绘画,只有米开朗琪罗的《创造亚当》的声望能与之媲美。
工程师梦圆威尼斯
1498年,达芬奇躲避战乱,收拾了凌乱的心情和疲惫的身躯,再度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一路驶向水城威尼斯,在这里他终于如愿被聘为军事工程师。两年后又回到佛罗伦萨继续担任军事建筑工程师。这期间就发生了在佛罗伦萨市政厅与米开朗基罗的那场“对决”。
1510至1511年,开始与托雷医生共同工作。在其后30年内,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体。并绘制了超过200篇画作。然而,直到他辞世161年后,这些手稿才以《绘画论》为名出版。这部著作对医学和绘画雕塑的影响至今。
失信于委托人的永恒经典
在世界美术史中,妇孺皆知的《蒙娜丽莎》已成为达芬奇的代名词。画中描绘了一位表情内敛的、带着神秘的笑容的女士。达芬奇将空气透视法和晕涂法相结合。随着色彩的逐层叠加,笔触衔接的痕迹渐渐消失,人物的轮廓呈现出一种烟雾般的朦胧美。达芬奇通过明暗过渡和虚实技法把人物与自然空间融入绘画作品。画中的风景与人物完美融合浑然一体。将画中人不悲不喜的神秘微笑永恒于悠悠的历史长河中。
这幅作品是1503年达芬奇受佛罗伦萨富商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为其夫人丽莎·焦孔多定制的肖像画。这幅作品达芬奇从1503年动笔,其间他带着这幅画辗转罗马、法国直到1507年才完成。但是达芬奇却从未将这幅画交给委托方。后来他在遗嘱中将这幅画留给了自己的学徒达奥雷诺。这幅旷世经典的作品自然也成为他严重拖延症甚至还有些许缺乏诚信的确凿注脚。
后来《蒙娜丽莎》被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买下,整个16和17世纪,一直陈列于法国王室的枫丹白露宫中。18世纪末期,曾在凡尔赛宫和杜伊勒里宫之间辗转。到了19世纪,拿破仑曾将《蒙娜丽莎》纳入了自己的卧室。
现在作为法国的财产,在巴黎卢浮宫展出,每年共有数百万人前往欣赏。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也被视为世上最有名、访问量最大且最常被模仿甚至恶搞的艺术作品。《蒙娜丽莎》命运要比《最后的晚餐》好得多,因为它是达芬奇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作品之一。
多领域创意无限,却对异性无感
达芬奇终身未婚,对男女间肉体关系表示厌恶。他曾说:“与生儿育女有关的任何事令人厌恶,人若没有美好面孔以及美感质素将会早亡。” 但是坊间却传出他与自己的男学徒达奥雷诺,有着朦胧的情愫,令后世浮想联翩……
他的绘画作品近7000余幅被保存了下来,但多是他的速写,人体解剖图示和各种设计草图连同关于绘图本质思想的笔记手稿。他持续不断地用自己研发的”新技术”进行灾难性的试验以及他作画时一贯的拖延。显然他是一个有着“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和“极其活跃的创造性想象力”且具有不同类型天赋的人。
达芬奇终其一生每天都做笔记,并以个人独特的镜像反写字书写。被人称作“达芬奇密码”。内容涵盖了他所有研究领域,甚至是物品清单,和财务账单。现在主要收藏在卢浮宫、西班牙国家图书馆、米兰的盎博罗削图书馆以及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及大英图书馆。其中主要的科学纪录──莱斯特手稿则为比尔·盖茨所拥有。
达芬奇受到人们的尊崇,除了来自为人类绘画、雕塑及人体解剖所留下的经典和瑰宝。还有在科学技术上的广泛独创,他在直升机、枪械、机器人、坦克、机械变速装置、太阳能、计算器等诸多军事生活科技等领域都做出显著理论雏形框架及成就。
长眠法兰西
达芬奇人生最后的三年,受当时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移居到法国的昂布瓦斯。弗朗索瓦一世赠予达芬奇克洛吕塞城堡作为居所,达芬奇则为香波尔城堡设计了螺旋双梯。
1519年达芬奇在过完自己的67岁生日后,感到自己大限将至,马上立下遗嘱交代身后事。此后不足三周,他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葬于昂布瓦斯城堡的圣于贝尔小教堂。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成为开创后世的艺术大师。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小行星3000为纪念达芬奇而被命名为“列奥纳多”。
稿件审核:张佑军
责任编辑: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