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省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共同举办的“2024年援疆省市精品舞台剧目展演”中,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创排的舞剧《记忆深处》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演出。全剧少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舞美制作从简,以意识流的现代手法,让所有的舞蹈动作紧紧地围绕主题内容展开,用不拘于套式自由、洒脱、灵活且充满艺术张力和情感爆发力的灵魂之舞,完成这样一部以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寻1937年南京大屠杀过程为线索,展现南京大屠杀见证者和亲历者集体回忆的舞剧,从头至尾生动而突出地传递出两个字:“真”和“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思想和情感共鸣,给我们留下许多启示和思考。
一、以“真”为基础的历史叙事
该剧没有按舞剧的常规手法,设计人物之间矛盾冲突并展开故事叙事,而是选取屠杀、见证、忏悔、否认四个关键词,以张纯如执着地搜集历史资料和揭露真相贯穿全剧,在国际友人拉贝见证历史真相、魏特琳虔诚地援助、幸存者李秀英痛苦回忆、日本军人东史郎的忏悔和日本右翼势力的矢口否认中,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同时指向一个历史真相,在双线叙事手法的自由切换中,构成了全剧相互印证的篇章又有相对完整的剧情,这种叙述方法在众多舞剧当中较为少有。
该剧以“真”为基础,忠于真实人物和事件,把目光投向大屠杀惨案的个体亲历者埋藏深处、触及灵魂的记忆,运用平行空间和抽象的舞蹈语言,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绝人寰、不堪回首的民族屈辱史呈现在舞台上。剧中人物形象没有标签化和脸谱化,比如担忧而可敬的拉贝、虔诚又善良的魏特琳、痛苦又勇敢的李秀英、充满罪恶又诚实的东史郎、执着而愤怒的张纯如、可憎又固执的日本右翼等,力求在丰满和立体的人物塑造中,表现每个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本真的人性。而戴着面具的刽子手们的恶行和逝去人们的集体呐喊,呈现出不同的生命质感,在情感和动作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强化了抽象舞蹈语言还原真实历史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舞台上每一个情节、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位人物角色都是真实存在的;每个篇章背后,都是由个体记忆向群体记忆、人类共同记忆的蔓延和流淌,是亲历者、救助者、忏悔者、记录者、研究者共同对真实历史、真实人性的真诚表达。正是因为历史的真和艺术的真做到了合理地融洽、融通和融合,从而使全剧散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观众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二、舞蹈语言的现代表达
舞台上,黑、灰、白色交织的色彩基调、简易的桌子、白布绸等道具和服装、灯光等舞美,简约、准确又不累赘。全剧没有追求华丽的舞美制作,而是侧重于简洁、自由且直接有力的现代舞为主的舞蹈语言展开叙事。无论是横排、四方、圆形等不同队形具有雕塑感般大开大合的群舞,还是主要人物角色在快中慢、慢中快且具有顿挫感的单人舞、双人舞或三人舞,均在追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整个事件的真实原貌和不同人物情感及心理变化,向观众传递出挣扎、惶恐、害怕、渴求和愤怒等情绪。看似诸多舞蹈动作平淡无奇,但其所呈现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却充分诠释着人物情感的爆发点和心理矛盾的敏感处,冲击力直抵人心。其中有三个舞段,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在日军铁蹄践踏下,深重苦难的民众们背缚着双手,迈着蹒跚脚步,被机枪扫射,一个接一个地跌入深深的舞台乐池,让人瞬间回想起那充满巨大伤痛和悲惨的“万人坑”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显示出导演创编手法简约中的巧妙。剧中对日军对妇女凌辱情节的舞台呈现,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突破人性尺度过分的画面和过于外露的动作,用拉扯、躲闪、拖拽、托举等肢体动作,形成日军兽行和妇女抵抗之间互相对抗的抽象表达,彰显出导演的人文关怀和共情力。剧中每个主要人物角色都有各自标志性的动作,比如,李秀英护着肚子奋力挣扎并与侵略者不断地缠斗;拉贝不时张开双臂,极力的去保护苦难民众;魏特琳目睹日军的暴行,不断在胸口划着十字,祈求上帝庇护等。这些标志性动作折射出不仅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苦难,更是人性遭遇的浩劫。特别是张纯如从痛苦地奔走哭号开始,不停地伸手去触碰、探寻这充满伤痛的历史,无法抑制自己追求真相和正义的内心;到后来她咆哮般快速、猛烈地敲击电脑键盘打字的动作,将她心底的愤怒和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伴随着抽泣、流泪和叹息,她用记录和写作追问惨痛的历史,不断与日本右翼分子斗争,在旋转、跳跃、奔跑、倒地、挣扎和奋起时,瘦小的身体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如利剑般直刺人心深处,成为全剧的高光时刻。此时,舞台演绎出历史的真已转化为演员和全场观众内心深处的痛,在痛心疾首和深恶痛恨中,让她、他和今天的我们从身处绝境人们的守望相助中,看到人间大爱。
三、以史为鉴的思想启迪
这是一部内容却有力量的舞剧,是佟睿睿担任舞剧《南京1937》之后,经过13年沉淀,对这段历史一种更深沉和内敛的表达,如何用当代艺术语言和国际化视角来表现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此剧用真实、客观和冷静的创作态度,作了大胆尝试和成功探索。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苦难、人性遭遇浩劫的家国之殇,带给中华民族的是蚀骨之悲、彻心之痛和全民之愤。舞剧《记忆深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不只是用先进理念和现代艺术手法还原历史,勾起我们内心的痛楚记忆,更重要的是唤醒我们内在精神和力量。特别是80年后的今天,中国政府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世人对和平的热爱、向往和坚守,并告诉世界,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回望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疆,尽管处于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没有被日本侵略者践踏,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新疆与全国形成统一的抗日战线,各族群众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在确保国际援华物资顺利经过新疆运送抗战前线的同时,各民族群众有的主动筹款捐献飞机,有的节衣缩食购买挂毯、绸缎和衣服,有的捐献家里的牛羊、毛驴、大车、黄豆、高粱、大米、小麦等送往前线,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当说,历史上的新疆,始终在中国版图中,始终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也正因为世世代代的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和新疆这片热土,坚定地捍卫民族团结和抵御外敌侵略,共同努力解放新疆、扎根新疆和建设着新疆,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安宁、和睦、团结、幸福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说,舞剧《记忆深处》是一部纪念南京大屠杀的上乘之作,更是一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育课,警醒我们以史为鉴,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携起手来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这正是此剧传递给我们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 毛卫华 | 文/张迎春)
作者简介: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舞台艺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