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西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获批建设不到两年的基地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取得显著成就、作出突出贡献?
“听到基地荣获表彰的好消息,我们倍感兴奋。”得知这一消息,回想起近年来的点点滴滴,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白伦占堆感慨万千。他介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西藏大学有着天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作为一所红色大学,西藏大学诞生于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创办的藏文干部训练班,西藏大学有着厚重的爱国爱党情怀,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有着丰富的各民族师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佳话。特别是去年4月获批成立以来,基地聚合区内外高水平专家团队,交叉融合民族学、艺术学、政治学、历史学、建筑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优势学科资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过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科教强国强区建设和服务全区“四件大事”作出积极贡献。
依托科学研究,充分论证西藏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西藏卷》是基地不可绕过的话题。见到记者,基地首席专家图登克珠满怀自豪地说,为了争取到这一项目,基地费了很多心血,不仅充分梳理了过去几十年的相关成果,在前期申报上也做足了准备。结合专家的专业结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基地组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西藏卷》先秦至宋代、元代至明代、清代至民国三个史料汇编科研团队。各团队以中华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按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逻辑、发展逻辑、交融逻辑,以“四个共同”为引领,多方面查阅和搜集中华民族各历史时期文献资料,并进行线上线下交流研讨,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千万余字。
作为项目的主编之一的白伦占堆承担了先秦至宋代共3卷本的史料汇编工作,带领团队师生率先启动,充分利用“八小时外”时间,经过艰苦的科研攻关,终于在今年3月完成了全部统稿。“我们团队原以为20万字就够了,没想到初稿就达到300余万字。经过进一步筛选,最终形成近80万字的定稿。”白伦占堆感慨地说,“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源远流长,二者关系真是密不可分啊!”
截至目前,经过数十位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9卷本、330余万字的史料汇编项目进入尾声,正式提交国家有关部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撰项目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彭勇教授翻阅相关成果后称赞道,“西藏这次史料汇编做得很好,老师们特别认真、特别严谨。”
据了解,基地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阐释、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内容,2023年以来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34项,科研经费达150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20项;4人入选自治区首批“珠峰英才”人才项目;西藏历史文化资源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团队获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围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基地还开展了清代涉藏多语种碑刻与文献、川藏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等研究,出版《文学原理》《藏族热巴舞蹈》等专著6部,大力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聚焦教书育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普布次仁老师是我学术上的引路人,也是我的人生导师。”2015年,已在西藏大学工作3年的王少明,抱着对学术的憧憬,成为普布次仁的第一届博士生,谦和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品格,是王少明对导师的第一印象。随着对导师的了解,王少明发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和长期奋斗在西藏教育一线的领导干部,普布次仁教授有着强烈的党性意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深厚的中华民族感情。
王少明说,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通过调查研究和教书育人,使边疆地区各族群众认识中华民族包容凝聚的历史逻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内化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这对藏汉师生间的故事,已在西藏大学校园传为一段民族团结佳话。
坚持交往交流交融导向,强化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实施嵌入式混合教学、混合住宿制度,是西藏大学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大创新。
位于西藏大学纳金校区研究生宿舍2号楼北403室,欢声笑语是这里的“主旋律”。来自云南彝族小伙沙牛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是“藏彝走廊”中华民族各民族交流与互动。自入学以来,他同本寝室及隔壁寝室7位汉、藏族同学朝夕相处、结为学友,大家除了切磋学问,最多的就是相互教对方本民族语言。
跟随藏族同学学藏文过程中,沙牛生发现,彝族的很多发音跟藏语相似,“比如1、2、3、4等数字,我们的发音就更接近藏语。”与大家相处久了,他已掌握了不少藏语表达。
“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白伦占堆介绍,从1951年成立至今,学校一贯注重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教育,组织专门团队开设“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课程,还获得过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
据介绍,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学主渠道:坚持课程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选拔优秀教师,面向全校2024级本科生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面向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围绕社会服务,画好中华民族大家庭最大同心圆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今年6月18日上午,由区党委宣传部主办、西藏大学承办的“新时代西藏故事·名家讲坛”第2场活动走进西藏大学,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基地主任金永兵教授作为活动主讲嘉宾,以“西藏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成就与愿景”为主题,围绕“一个普遍规律”“一个特殊部分”“一个根本主体”“一个实践路径”“一个重要启示”等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
现场,400余名西藏大学师生代表齐聚一堂,聆听名家讲座;线上,上百万观众通过人民网等媒体的直播参与互动,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听完名家故事,很受触动。原来,在西藏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成就与愿景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和前辈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西藏大学学生扎西深有感触地说。该校教师代表汪丽表示:“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者,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名家分享的故事,于他们而言会是一束光,逐光而行,所想皆成愿。”
这是西藏大学发挥基地优势突出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国家和全区战略中的生动一幕。“基地从成立开始,坚持‘眼光向外’‘眼光向下’导向,不做‘书斋式’学者和学问,而是聚焦全区‘四件大事’‘四个走在前列’,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先后在自治区博物馆等区内外7家单位挂牌‘西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习基地’,搭建校外文化育人平台。”图登克珠说。
据介绍,2023年以来,基地先后派出专家20余人次,到区外西藏班(校)、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题讲座100余场,助推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紧密结合全区“四个创建”和民族工作实际,基地专家撰写相关咨政报告20余篇,其中9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和相关部门采纳,有两篇被中央办公厅采纳,获中央领导人批示;2023年,基地两篇咨政报告分获国家民委年度信息特等奖和一等奖;基地荣获2023年度“向国家民委报送信息先进集体”称号;承担西藏自治区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学术组织工作,获专项组表扬……
“基地获得这项殊荣,既是激励、也是鞭策。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发挥主阵地优势,进一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全过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画好中华民族大家庭最大同心圆,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金永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