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财政增量政策“靴子”落地,怎么看10万亿化债举措?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近期即将推出,对我们普通人又有何影响?接下来还有哪些大招?每经·城市进化论×腾讯财经联合推出【大家的经济公开课】第二期,邀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经济学者、泽平宏观创始人任泽平在线解读。
任泽平认为,此次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化债组合拳出台,将大幅减轻地方债务压力。去年年末全国14.3万亿的隐性债务余额,化债后将降至2.3万亿。
因此,这次化债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政策规模有大小之分,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宣示效应展现我们的决心。
他认为,除了已经推出的措施,中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仍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建议进行生育补贴,同时通过企业补贴和消费补贴来恢复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以下是任泽平的部分互动精华内容:
01 10万亿化债规模,凸显中央层面的决心
任泽平:从化债的规模来看,新增6万亿+存量4万亿,总计10万亿。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相当于去年年末14.3万亿的全国隐性债务余额,化债后将降至2.3万亿,大幅减轻地方债务。
我国为何推出如此大规模的化债措施?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非税收入增长了13%,约至3.1万亿。大家都知道,其实过去这两三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税收收入不及预期。再加上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土地财政压力比较大。
财政部首次公布的隐性债务高达14.3万亿,这还不包括地方政府、地方平台,甚至医院、学校、国有企业的债务,可见地方债务压力之大。
这种压力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地方政府为维持运转,导致非税收入大幅上升,破坏了营商环境,增加了企业压力;二是国家政策传导受阻,如9月以来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需要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共同投资。
当前,地方投资能力有限,因此通过化债恢复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增强其发展经济、投资基建、保障“三保”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此次化债与以往被动、碎片化的化债不同,中央层面展现出了决心,通过中央举债或替地方政府举债来化债。
其次,我认为发展是最好的化债。如果经济停滞,各方面支持和“三保”的压力将增大,债务规模和压力将继续上升。因此,我们必须将发展置于首要任务,全力推动经济增长。例如,当前债务的形成与经济下滑和房地产市场调整有关,我们需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通过放松限购等政策,以及呼吁建立住房保障银行,保护民营企业信心,因为它们对国家经济刺激具有乘数效应。
最后,此次国家推出的财政化债具有重要的宣示作用。前期的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都展现出了积极促进经济回暖的决心。虽然政策规模有大小之分,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宣示效应展现我们的决心。对于财政、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我们应给予肯定,但经济回暖还需持续发力,不能松懈。
02 此次化债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效果
任泽平:首先,我们来探讨地方债务的形成原因,以及为何会出现14.3万亿这样大规模的隐性债务?考虑到中国去年的GDP为126万亿,今年预计增长约5%,即达到140万亿左右,隐性债务占GDP比重超过10%,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规模,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特色。
为什么我们不通过显性举债,而是形成了如此多的隐性债务?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要回到我们财税体制当中来,要从根上来解决。1992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上收财权、下放事权,奠定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基本财税体制。
目前,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0%以上,许多原本属于中央的事权,如医院、学校、流域治理等,现在大量属于地方事权。
这种中央与地方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地方承担了大量支出责任和事权,却没有相应的财权。
但这种制度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以地谋发展,形成了大量隐性债务。这些债务包括:国有平台用土地做质押的隐性债务,以及通过国有企业、医院、学校举债等。要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这次推出的10万亿化债计划,其中包括新增的6万亿,以及此前存量专项债化债的4万亿,这是第一个。
2、调整财税体制改革,包括中央上收部分事权,同时下放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
3、规范地方举债行为,纳入显性化、法制化轨道,避免隐性债务再度膨胀。
4、发展是最好的化债。90年代末中国的债务规模也很大,但通过加入WTO、房改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活力释放,拥抱全球化红利,成功化解了当时的债务。
这次化债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地方政府获得化债资金后,将偿还拖欠企业的工程款,使中小企业获得现金流,从而带动投资、消费和生产。其次,地方政府化债后腾出财政空间,可以有更多的资源进行投资、生育补贴、消费补贴等,发展新基建、新质生产力。
总体而言,这次化债对促进经济增长将产生积极效果,值得肯定。但从长远来看,还需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和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来实现化债。
03 未来或将在“生育补贴”和“消费补贴”上有新动作
任泽平:关于这次国家为何推出大规模的化债措施,以及未来还有哪些政策空间,我有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这次大规模化债措施的推出,展现了中央政府扭转经济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的决心。这是一个重要的宣示效应。
1至9月份房地产销售,特别是9月份当月,出现了-17%的下滑。考虑到经济增长与地方税收、房地产与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的关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除了已经推出的措施,中国的财政政策也好,货币政策也好,其实空间都很大。因为以前中国的财政政策,受一些比如负债率等等指标的约束。我们不要忘了初心,所有的宏观政策一点都不复杂,不是为了什么宏大的目标服务的,就是为了经济增长、居民就业、老百姓收入、改善服务,如此而已,我觉得这才是宏观政策的初心。财政部也明确表态了,就是中国的赤字空间还很大。
接下来,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大招”:
1、除了化债,我们还需要为地方政府提供增量资金,以发展新基建和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不应一概认为地方债务不好,因为中国过去的高增长和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方举债发展基建。
2、进行生育补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呼吁,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主要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我们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较高,我们要尽快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升生育率。人口问题短期大家不重视,长期将会成为巨大的问题。
按照这样下去,中国未来老龄化、少子化会加重,未来的债务负担更重。为什么呢?因为干活的人少了,养老的人多了,儿童、年轻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3、地方化债之外,我觉得也可以考虑搞一些消费补贴。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保护住了,企业才有能力投资、居民才有能力消费。
4、当然最终后面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也要改变,不要盲目追求上大项目、GDP。
04 不应将房地产妖魔化,建议成立规模超5万亿的住房银行
任泽平: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向,值得我们重视。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行业,关系到几千万人的就业,并涉及60多个上下游相关产业,同时银行约1/3的信贷和风险敞口也在房地产上。
我们不应将房地产妖魔化。客观来看,过去几十年中国房地产对于拉动基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是贡献为主的。当然,高房价和高债务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当前的房地产问题,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首先,我们要有基本的判断,房地产大开发时代已经落幕,我们已进入后房地产市场。中国的套户比已超过1,总体供求已平衡。我判断,中国70%的城市房产已基本饱和,未来可能过剩,因为人口在减少。只有20%多的城市因人口流入而有需求,未来人口流入的城市才有需求,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1、减税:要降低居民交易成本,比如减少契税、增值税等。
2、降息:之前推出的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是善政,现在需要放水养鱼、与民休息,降低利率符合经济学规律。
3、成立住房银行:国家可以成立大型住房银行,规模5万亿以上,收储库存房,将其转化为廉租房和保障房,提供给大学生、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这不仅有利于打通开发商现金流、救助房企,还有利于救助土地财政,防止烂尾楼。
但是实施是国家层面还是交给各个地方?这个可以探讨。但是这个时候搞住房银行下场收储用于保障房,是最好的时机。
4、大面积全面放松限购:如果说北京、上海,包括广州、深圳房价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地错配,未来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调控地产,就是人地挂钩,地是为人服务的,人流入,给供地;人流出,则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