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反复高热、频繁咳嗽......近日,不少家长发帖表示一些医院的儿科门急诊“人满为患”,多数患儿因呼吸道感染就诊。11月6日,安徽省疾控中心发布提醒称,“近期我省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持续增加,其中儿童感染率较高,家长们需要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据相关媒体报道,北京、天津、甘肃、浙江、云南等地的多家医疗机构近期儿科门诊量翻倍。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峰会在何时出现?该如何给儿童用药?针对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疾控专家和儿科专家进行了解答。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患儿家属排队等候就诊。
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就诊量近两周开始增加
秋末冬初,随气温骤降,很多儿童因突变的天气着凉,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北京海淀区疾控中心、陕西省疾控中心、沈阳市疾控中心等接连发布提醒,提示尤其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的呼吸道感染正在进入高发季。
11月10日,记者从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了解到,该院近期儿科门诊量相比前期略有增加。“最近两周开始,儿科接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数量开始有所增加,相比前期增加了近两成,其中有部分患儿属肺炎支原体感染。”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名武表示,从门诊来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数量尚无明显快速增加趋势,就诊患儿多以轻症为主,大多数表现为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无独有偶。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记者注意到,就诊等待区域坐满戴着口罩的儿童及其父母,小朋友的咳嗽声此起彼伏,整个门诊内显得十分忙碌。
“其实从十月中下旬开始,由于天气转凉,我院儿科门诊的患儿数量开始缓慢增加。”该院儿科主任医师陈永宏说:“门诊中包括肺炎支原体、流感、鼻病毒、肠道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处于流行散发的状态。”
而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该院儿科主任医师项云告诉记者,相比前一周,本周医院儿科门诊接诊患儿数量增加了近两百人,“增加的患儿中很多都是由于呼吸道感染,值得一提的是,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数增加较为明显,但远不及去年同期水平。”
提醒:多种病原体共存,切勿自行随意用药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方式传播,儿童青少年为主要易感人群。”安徽省疾控中心主管医师孙袁芳介绍,肺炎支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个头”介于二者之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虽然肺炎支原体的名字中有‘肺炎’,但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不等同于支原体肺炎,只有当肺炎支原体侵入下呼吸道,才可能出现支原体肺炎。”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都会发展为支原体肺炎。据项云透露,与去年流行情况不同,目前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以4-5岁以上大龄儿童为主,大多症状较轻,常表现为类似感冒的轻微症状,如头痛、乏力、发热及干咳,在经过适当的休息和护理后,症状通常会逐渐好转。
“当孩子高热39℃及以上持续三至五天甚至更久,家长要引起重视,或有重症风险。”项云提醒,当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和咳嗽,尤其出现精神不佳、进食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家长需立即带其就医。
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上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十分相似,陈永宏强调,家长切忌自行购买感冒药或消炎药给孩子服用,以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一般情况下,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但不建议家长自行使用此类抗生素药物。”陈永宏提醒,这可能会加剧耐药形势。同时,目前很多患儿还存在肺炎支原体和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家长们应在明确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趋势:疫情形势目前相对平稳,流行趋势尚不确定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再次“抬头”,让不少家长陷入担忧之中:“卷土重来”的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和去年一样来势汹汹吗?11月10日,记者从安徽省疾控中心获悉,近期全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有所增加,但尚未出现“暴发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得越来越广泛,使得肺炎支原体耐药性更强,外加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导致患儿病程延长,治疗难度上升,加剧了流行趋势的不确定性。但根据肺炎支原体感染秋冬季好发的流行规律,家长可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由于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疫苗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因此,加强日常防护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关键。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或空气不流通场所,同时尽量戴好口罩。”项云提醒,极低龄、有基础疾病、自身免疫力较差、抗生素耐药等,是引发肺炎支原体感染重症的危险因素,“这些儿童要格外注意防护,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此外,接种疫苗也很重要。“虽然目前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但建议接种流感疫苗等,以预防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构建良好的免疫屏障。”专家建议,应多鼓励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适量运动,增加身体抵抗力。由于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家长要注意做好儿童的保暖防护,避免受凉。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编辑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