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正在为美人鱼储备口粮

今晚,《中国新智造》走进北部湾畔的红树林,带观众认识一群从事生态保护的年轻人。

红树林“捉虫人”



图片


      刘文爱,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研究员。作为“桂科学者”红树林保护团队学术带头人,刘文爱与红树林中的昆虫“相爱相杀”15年,经他之手第一次发现和报道的红树林新害虫有20多种。


      每隔一段时间,刘文爱与同事们都要巡视北部湾地区的红树林。据合浦廉州湾当地村民反映,廉州湾红树林出现部分红树变黄、枯萎现象。刘文爱实地观察后,发现不是柚木肖弄蝶夜蛾的危害,而是由于鱼藤引起的。鱼藤虽不是虫害,但生长速度很快,会阻挡红树林光合作用导致红树林死掉,俨然成为红树林湿地的“植物杀手”。


      刘文爱和团队经过几次筛选试验,发现一种名为大花菟丝子的植物寄生效果就比较好,把它放置在鱼藤上面,经过两三个月就能够不断的繁殖生长,寄生在鱼藤上面,导致鱼藤死亡。然后大花菟丝子也接着死亡。他们利用这个方法,让让北海等多地受鱼藤侵害的红树林逐渐恢复生机。



图片


(图为刘文爱和团队乘船前往钦州红树林监测虫害)


      经过近一周的奔波,刘文爱与同事走遍钦州、防城港、北海等地的红树林区。最终在北海竹林村,刘文爱发现了柚木肖弄蝶夜蛾的踪迹。


      2010年,柚木肖弄蝶夜蛾首次在广西发现。2015年虫害的大爆发期间,刘文爱迅速完成虫害的生物特性及防治方法研究,有效控制了北海当地的虫害。今年,刘文爱的监测报告,很快送达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铁山港红树林区陆续采取防范措施,针对不同阶段的虫害进行防治,安装诱捕灯设备,还加强实时监测。


      近10年来,刘文爱持续为海南、福建、浙江、广东和广西的红树林管理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公益咨询服务,为各地的红树林有害生物危害和防治方面出现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对刘文爱来说,“捉虫”不是目的,让红树林的昆虫发挥它的价值,既不影响红树林的生长,也让红树林生态更加多元,收获更多的朋友,这是刘文爱一直探寻与坚守梦想。


红树林“监测员”

      潘良浩,复旦大学生态学博士,一名红树林的“监测员”。他的监测跟传统的巡护有所不同,他更注重对红树林监测的研究,特别是红树林及其固碳储碳的研究。


      2018年以来,在全世界红树林面积仍以每年1%递减的大背景下,广西累计新增营造红树林224公顷、修复现状红树林588公顷,异地补种红树林7.23公顷。红树林面积实现自然稳定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成为潘良浩研究的新课题。

 



图片


(图为潘良浩与同事开展红树林碳监测)


      这天,潘良浩与同事要进行红树植物群落固定样方的监测,这是科研人员进行红树林固碳储碳研究的一种方法。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滨海湿地“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所谓“碳汇”就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研究表明,蓝碳碳库是陆地绿碳碳库的20倍,且海洋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北部湾地区红树林“蓝碳碳汇”如何助力我国的“双碳”目标,这需要潘良浩等科研人员经年累月的、风雨无阻的监测。

 



图片


(图为潘良浩在防城港进行红树林碳监测)


      近年来,在红树林恢复、种植等方面,潘良浩为全国多家红树林相关单位提供了大量咨询服务,更为探索开展碳汇交易、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提供了大量监测数据。在潘良浩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红树林正在变成“金树林”。


红树林“修复人”
 

      如果说刘文爱和潘良浩是对红树林自然生长的保驾护航人,那么苏治南就是红树林应用研究的“修复人”。在北海出生长大的苏治南对红树林有着独特的感情。这位广西大学生态学博士,留着一脸络腮胡子,他的目标是希望红树林像他的胡子一样长出“更多可能”。



图片


      红树林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种植、修复红树林,还需要逐渐恢复红树林下的底栖动物。2021年7月,合浦县西场镇开始筹建红树林修复区,苏治南做了许多前期准备。为了不让西南海浪影响红树林生长,团队修筑了消浪栅栏和防护网,将红树按西南方向种植,还在红树的间隙安装了特殊装置。


      2015年,继续攻读博士的苏治南参与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项目——地埋管道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五年后,项目试验点实现了红树林地下养鱼、虾、蟹等海洋经济生物。地上种植红树林的生态新模式,解决了传统池塘养殖跟红树林争夺滩涂空间的世界性难题,为红树林生态修复保留了空间。如今,以地埋管道系统为基础的“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入选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四大成功案例。



图片


(红树林下养殖的鱼类:蟹虎)



图片


(图为苏治南在钦州监测海草)


      除了红树林生态工程修复研究,苏治南逐渐参与到海草床的生态恢复研究。海草是海洋开花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与海水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全球蓝色碳汇的重要贡献者,大面积的连片海草就被称为海草床。因此,海草床又被称为“海洋之肺”。而近年来,海草床已成为地球生态圈中退化速率最快的生态系统之一。


      儒艮被认为是“美人鱼”原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据相关研究认为,儒艮在我国已介于“功能性灭绝”和“野外灭绝”之间的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近海的海草床在大规模地退化和消失。苏治南“更大的梦想”是让儒艮能够重新回到北海。



图片


 “美人鱼” (儒艮)在吃海草(资料图片)


      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海草研究团队基本掌握了华南沿海地区海草生态系统碳储量碳汇的基本情况,成果将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以海草草块移植为主,结合种子和根状茎等海草种植方法,团队还在防城港市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浦县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儒艮保护区等多地成功种植海草。相信不久的将来,“美人鱼”(儒艮)会回到北海吃草、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