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超400万人!杭州顶流景点不停刷新纪录!一个决定,成就千古传奇…

“三面云山一面城”,美丽的西湖山水与现代化城市相拥,这样的城市格局让杭州在众多旅游城市中独树一帜。今年的国庆黄金周,7天就有超400万人到访西湖景区,人流量不断刷新纪录!是什么成就了这个千古传奇?


图片
图片
摄影/夏阳


作为历史古都

杭州的这种城市格局似乎缺少了

其他古都常见的中轴线

是当年定都于此的人

没有考虑到这种都城营造的“惯例”吗?

又是谁打造了城市与西湖相拥的格局?

一起揭秘


“保境安民”的第一次筑城

亲自上阵,还有点小心思


唐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周边势力虎视眈眈。钱镠被朝廷封为杭州刺史后,将治所设在了凤凰山的杭州州治旧址。当时,一心想“保境安民”的钱镠首先考虑的就是加固城池,防止各方势力侵扰杭州城。


图片

凤凰山脚和馒头山社区路上


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钱镠第一次拓建杭州城。这次,他建造的是夹城。


所谓“夹城”,就是在原来的城墙外再造一道城墙,也叫“重城”。杭州军民在钱镠的带领下,从原杭州城西南部开始动工,建成了从包家山到秦望山(今六和塔西),然后北折,经钱王岭(今虎跑路一带)至湖滨的城墙。


图片

钱镠三筑杭城 图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钱镠的孙子钱俨在《吴越备史》中记载,这道城墙绵延50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焉”,可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


《吴越备史》还提到,建设夹城时,钱镠还曾亲自上阵,加入民工队伍。钱镠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几个人都搬不动的石料,他能独力搬上板车,然后大步流星地推着车走。他推车运石料的那条路,后来也被称为钱王岭。


图片


钱镠的重要谋士罗隐在《杭州罗城记》中写道:“东眄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这里其实透露了钱镠在筑城时的一点“小心思”——当时,运河对于商贸往来起着重要作用,钱镠在筑城时特意留出了运河进出城的通道“五里塘”。


图片

对照当代杭州,吴越国城墙走势


正是因为这点“小心思”,杭州城即使在当时的乱世中,也保持了与外界的通商贸易,“富庶盛于东南”的序幕由此揭开了一角。


“为百姓计”的第二次筑城

“腰鼓城”初步形成


然而,夹城建成后,钱镠就开始“自我检讨”了。为什么呢?他觉得自己“未足以为百姓计”,没有考虑到杭州富起来之后,万一有人来攻打掠劫,吃苦的还是老百姓。


钱镠会这样“深刻反省”,是因为夹城建成的第二年,北边就出事了。江淮军阀孙儒渡江南下,在苏州疯狂烧杀抢掠。钱镠开始担心了——这样的场景可千万不能在杭州出现啊!


图片


公元893年,为了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的安全,钱镠发动十三都兵以及民夫共计20余万人,耗时五个月,修筑了长达70里的罗城,也就是外城。


图片


罗城的范围相当于现在南到六和塔,东到候潮门至艮山门一线,北至武林门,西至涌金门、清波门一带。这么一来,杭州城的面积比隋朝时大了近一倍,唐代白居易笔下“州傍青山县枕湖”那种州城与县城天然分隔的城市格局也被改变。


图片

对照当代杭州,吴越国城墙走势


这时候,被罗城包围的杭州城形状很不对称,轮廓也不太规则,“南北展而东西缩”,形似腰鼓,因此被称为“腰鼓城”。这也是杭州作为都城,没有清晰的城市中轴线的原因。


图片

对照当代杭州,吴越国时期的杭州城 图源/水韵西湖


钱镠的未雨绸缪确实救下了杭州城。《吴越备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897年,军阀安仁义、田頵攻打钱镠,还找来杨行密“助攻”。杨行密率兵压境时,还带着一个和尚来刺探杭州城的情况。和尚告诉杨行密:“此腰鼓城也,击之终不可得。”也就是说,杭州是座腰鼓城,你就算打了也拿不下来。于是,杨行密撤兵,杭州避免了一场战事。


从当时的视角看,罗城内南北较宽阔的区域驻扎着军队,而“腰部”较细的区域是钱镠的治所和老百姓聚居的地方,还有群山和运河作为屏障,城墙的防御加上这样的布局,在当时属于易守难攻。这样的空间设计,也印证了钱镠“为百姓计”的初心。


填湖造城还是千年国运?

他做了一个影响至今的决定


以“保境安民”为宗旨,以“善事中国”为政治方针,钱镠治理下的一军十三州基本得以“和平发展”,杭州更是越来越有“人间天堂”的样子。


公元907年,钱镠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他被后梁朝廷封为吴越王。此时,钱镠才想到自己应该造一座王城了。


图片

摄影/楼航


钱镠筹建王城的方案很简单,把以前凤凰山的治所翻新一下即可。然而,有一名风水先生给了另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方案。


欧阳修《五代史记注》里记载,当时,那名风水先生说,如果把新的王宫建在原址上,吴越国运就只有百年,如果把西湖填平建王宫,那么国运会有上千年。


对于封建君主而言,国祚绵长是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钱镠却一口否定了风水先生的建议。他深知,杭州百姓都靠西湖水过日子,没有西湖水,老百姓就生活不下去,没有了老百姓,也就没有所谓的君王了,更何况,哪有什么千年国运呢?


图片

摄影/肖奕叁


公元910年,钱镠的第七子钱元瓘奉命在凤凰山下建造了王城,也称为子城或牙城。同时,罗城东南部也得以扩建。至此,吴越国时期的杭州城正式成形。


满级“城市规划师”

他的治水手段,放到今天也不过时


“牙城旧址扩篱藩,留得西湖翠浪翻。有国百年心愿足,祚无千载是名言。”钱镠拒绝填湖造城固然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他以大手笔治理西湖,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景观遗产。


图片

摄影/探路小明


你可能以为钱镠看到的西湖还是白居易疏浚之后那种“湖上春来似画图”的模样,其实,钱镠看到的西湖已是葑草蔓合,淤泥堵塞,湖面缩小,老百姓生活和灌溉用水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图片


于是,钱镠在西湖附近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称为撩湖兵。《宋史·河渠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钱氏有国,始置撩湖兵千人,专一开浚。”也就是说,这支特种部队不负责打仗,而是负责打扫,专门清除杂草、疏浚西湖,做西湖的养护工。


图片


钱镠之后的吴越国王也对西湖进行过大规模的疏浚整治。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此时,吴越国实际上已经到了“命运的岔路口”。然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最后一任吴越国王钱俶还在涌金门内修凿了涌金池,利用系统集成的思维,打通了西湖与运河间的水文脉络。


公元978年,钱俶纳土归宋,西湖也被纳入北宋的版图。宋代的杭州,开始了自己的“西湖时代”。


图片


公元1002年,一个叫柳三变的书生赴汴梁参加科举,途经杭州时被湖山之秀美、城市之繁华所迷醉,不愿离去。次年,他写下了这样的词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三变,也就是著名词人柳永,他的这阕《望海潮》,也成了赞美杭州的千古名篇。


图片

摄影/肖奕叁


而在后世众多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背后,始终贯穿着钱镠以及他的后人为城市与西湖作出的贡献。如果没有吴越国历代国主对西湖的保护,或许也就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没有“淡妆浓抹总相宜”,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了吧?


资料/杭州日报、临安发布

文字/贾凯、余紫琦

视频/刘鹏、钟旭峰

视频拍摄/刘斌兵、顾家铭

AI/张妍、叶丛

编辑/谢俊、沈如意

责编/姚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