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雅韵进校园,袁媛携《天仙配》亮相清华传递中华戏曲之美

11月9日,“梅花奖”得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第四代“七仙女”扮演者袁媛,来到清华大学为在校师生带来经典黄梅戏剧目《天仙配》。通过精彩的表演,她将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呈现在青年学子的眼前,在优美的黄梅戏韵律中展现传统艺术的精髓。袁媛还将于11月20日登台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携《天仙配》参评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图片

这次在清华大学的演出,是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推出的第三版《天仙配》,舞台设计简约唯美,时长压缩至两小时五场戏,使整体节奏更加紧凑。袁媛表示,《天仙配》与上海很有缘分,1954年,该剧在上海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上大放异彩,斩获剧目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等多项荣誉。195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电影,由石挥执导,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电影在全国上映后创下票房新高,黄梅戏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此次带《天仙配》参评白玉兰奖,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图片

作为新一代“七仙女”,袁媛与这一经典角色已有十多年的情感相伴。她在表演中不仅传承了老一辈的经验,还注入了自己的全新感悟。今年4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全国巡演在上海开启,观众们对黄梅戏的热爱与支持让她印象深刻。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热情不减,强烈要求返场。袁媛回忆说,《天仙配》可能是最累女主的戏,全剧几乎都在台上,即便有个几分钟或者是几十秒钟下场,也是在侧台改妆,“那真是争分夺秒,基本上连一口水喝水的时间都是没有的。”尤其是在尾声“七仙女上天”的场景中,撕心裂肺的情感更加浓烈,体力消耗很大。但她最终还是在观众的热情中返场,献上了一段《春香传》。

图片

这个月初,袁媛刚刚从欧洲访问归来,在异国的舞台上,她欣喜地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观众也被黄梅戏的剧情和音乐深深吸引,伴随剧情欢笑或动容。多年来将七仙女的故事演到了很多国家,袁媛感慨道:“艺术没有国界,戏曲的情感在全世界都有共鸣。”

图片

昨晚,袁媛在清华读书的表妹也来了,不光是她,还有她戏剧课的老师和同学都来了。这让袁媛感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到戏曲,对黄梅戏产生兴趣,这也激励着当代黄梅戏在服化道和剧情上更要精益求精,以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黄梅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源于民间,曲调朴实、旋律动人,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打动南北观众。袁媛认为,《天仙配》常演不衰,正因为它传递了忠诚与真善美的正能量。她希望将这种美好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观众,那些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些在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的观众、那些天南地北追着她的演出的忠实戏迷,一幕幕都让她深感作为演员的荣幸与价值。

(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