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新靶点出现!节律紊乱诱发肥胖,竟是这个神经“作祟”!

熬夜,真的上瘾啊!

就好像在黑夜里的时间是无限的、自己是不受拘束的,因为这里是夜晚。有句老话,啥事儿睡一觉第二天都翻篇了,有种完全放弃大脑的快感,这仙算是修成了。

但是,熬完夜睡上一觉,有些事能在脑子里翻篇,有些账可是记在身体健康上了。就像结绳记事一样,熬夜的账以长肉的方式被刻下。

今天,发表在顶刊《科学》上的最新论文再度实锤节律紊乱能够诱发肥胖,会让大脑在错误的时间指挥胃口大开,并揭示肝迷走神经是治疗肥胖症的潜在靶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Mitchell A. Lazar等人在小鼠实验中发现,当肝脏的生物钟被打乱时,会通过肝迷走神经向大脑传递错误的节律信号,使得大脑在非活动时间段诱导食欲,驱动饮食失调,从而导致更多的进食和体重增加

切断肝迷走神经可以纠正紊乱的摄食行为,甚至缓解由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

图片图|论文首页

昼夜节律是生物体适应日夜交替的一种基本机制,哺乳动物的主要生物钟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该区域通过光照信号设定身体的24小时节律,并调控睡眠、体温、代谢和激素水平的日常波动。除了大脑,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肝脏)也具备独立的生物钟,能够响应进食-禁食等周期性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视交叉上核与肝脏等外周时钟保持协调,但当饮食与睡眠不规律时,比如倒班工作或高脂饮食,这种同步会被打破,增加代谢综合征、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Mitchell A. Lazar等人通过在成年小鼠肝细胞中特异性删除昼夜节律调节基因REV-ERBa、REV-ERBb,构建了肝脏分子钟紊乱的小鼠模型(HepDKO)。他们打算通过让肝脏与大脑的生物钟“错位”,来找出昼夜节律紊乱对饮食行为的调控机制。

作为夜行性动物,小鼠通常在黑暗时段活跃、进食,而在光照期间则较少活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epDKO小鼠在一天24小时内以及光照期的总摄食量均增加,活动水平和体重没有显著变化。

图片图|肝脏节律紊乱的小鼠在非活动期间(光照期)的进食量增加

除了表象,研究者们还深挖了基因水平的改变。

下丘脑弓状核(Arc)是身体里的进食调控中心,会整合过去的摄食节律与当前代谢需求以调节进食行为。研究者们对小鼠下丘脑弓状核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后发现,HepDKO小鼠弓状核的节律性基因表达受到影响,尽管时钟基因Nr1d1、Nr1d2以及食欲肽AgRP、NPY的表达节律并未改变,但与抑制食欲相关的肽POMC、CART在光照期结束时(ZT22)表达显著减少。

这意味着,节律紊乱的HepDKO小鼠会在本应休息的时间段出现进食倾向。

研究者们猜测,肝脏节律紊乱可能是通过神经信号影响HepDKO小鼠大脑的进食控制,因为小鼠血液中的葡萄糖、瘦素等代谢物水平没有显著变化,下丘脑弓状核中的相应受体基因表达也未受影响。

于是,他们对HepDKO小鼠进行迷走神经切断术,切断迷走神经对肝脏及少部分十二指肠和胰腺的支配。相比假手术,切除肝迷走神经使小鼠的异常摄食行为得到纠正,总摄食量减少,并使进食时间从光照期移至黑暗期,恢复了正常的进食节律。

图片图|切断迷走神经可以纠正肝脏节律紊乱小鼠的饮食行为

为确认这一机制的广泛性,研究者们建立另一种肝脏分子钟紊乱的小鼠模型(HepBKO),即删除肝脏的BMAL1基因,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另外,通过特异性消融传入神经元,进一步证实肝迷走神经是调节饮食节律的关键。

最后,研究者们探索了肝迷走神经作为肥胖症靶点的潜力。

之前的研究表明,高脂饮食(HFD)小鼠或饮食诱发的肥胖症小鼠会在光照期间摄入更多食物,并且肝脏分子时钟受到破坏。此次研究者们发现,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接受肝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小鼠在12周的高脂饮食喂养下体重增加更少,食量减少、耗氧量增加、活动量增加。

也就是说,通过对肝迷走神经进行干预,可以缓解因饮食和昼夜节律失调引起的肥胖。

图片图|针对肝迷走神经进行干预可以缓解高脂饮食带来的肥胖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节律器官。之前,人们已经想到通过调整进食时间或加强昼夜节律来恢复肝脏的节律性,以减少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风险。Mitchell A. Lazar等人在这项研究中进一步证实,当肝脏的生物钟错乱时,节律紊乱的信号会通过迷走神经传递到大脑弓状核,诱发不正常的进食行为,强调了肝迷走神经作为治疗肥胖的潜力。

如果你总是一到晚上就忍不住大吃大喝,尤其是睡得越晚,夜间进食就越多,而且形成了习惯和依赖。

为了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我们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规律饮食,膳食平衡

养成一日三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遵循: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早餐应吃一些高营养、少而精的食物;午餐的主食多一些,加入杂粮,多些蔬菜;晚餐不要吃得太晚,可适当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夜宵尽量少吃,或仅吃少量清淡、热量低、高蛋白的健康食物。

图片

注意入睡时间

英国牛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入睡时间”在22点到23点之间,睡太早和睡太晚都不利于身体健康。睡前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吃东西、看电视等。可以做一些平静放松的活动,比如腹式呼吸放松、想象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冥想等。

如果真的想在夜间停止进食,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把睡觉的时间前移。问题是现在很多人都睡得很晚,不熬夜、按时吃三餐对于当代人类来说,还真不容易做到。

丰富业余生活,调节压力

如果你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了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以试着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个人爱好,多做喜欢的事,丰富业余生活,也会让人心情舒畅。

还可以多回忆过去有成就感的事情、开心的事情,多看开心的娱乐节目,忘掉现在的烦恼。

多晒太阳,适度运动

晒太阳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中枢神经,使人感到舒适。待在户外也能让人感到天地开阔,如释重负。广阔的大自然、美丽的风景,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感到身心舒畅。

运动时释放的多巴胺、内啡肽、肾上腺激素都有利于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中等强度运动也有助眠的效果。可以和家人、朋友多做一些徒步、露营、骑行、划船或是玩飞盘、放风筝及各种球类运动,因为多人一起运动的话,还能与别人进行愉快的合作、交流和互动,进一步缓解心理压力。

少熬夜,少长肉,多健康!

资料来源:奇点网、光明网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