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的时候,历史老师告诉我们说,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三个必要的元素,那就是德、才、机,缺一不可。
纵观盛唐几位顶尖诗人,高适不是诗写得最好的,他也不是最有能力的,但最终取得的社会成就却是最高的——官最大,封“渤海侯”,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忠”。
所以你看,英雄不问出处,45岁时,高适还是一个穷酸书生,虽有武才,却无报身之地。
然后,“安史之乱”来了,许多人的命运由此沉浮。
李白入了狱;王维被囚禁洛阳菩提寺;王昌龄在由龙标归乡的途中,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害;杜甫和岑参先后投奔了唐肃宗。
唯有高适先随玄宗避蜀,后又得唐肃宗信任,升淮南节度使,负责平“永王乱”,并一举成名。
与其说“时也、运也”,不如说高适多年卧薪尝胆,才能被朝廷重视。
实际上,李白、杜甫、岑参都曾有过进身的机会,包括孟浩然也至少有过两次绝好的为官时机,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把握住,最终郁郁不志。
在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描写了一段李白和高适特殊的友谊,可在史料中,关于这一点并没有明确记载,仅知李白出翰林后,曾与杜甫、高适在梁园一聚,尔后便再未曾见过面。
晚年的高适,和杜甫、岑参关系最好,杜甫落魄后,高适对他多有帮助,而作为边塞诗人,高适和王昌龄、王之涣关系则非同一般。
不过在高适众多朋友中,当时最出名的当属董庭兰,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就是高适写给他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高适的《别董大》
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曾是宰相房琯的门客,京城的许多权贵都难求一曲。
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春,时任给事中的房琯主持修建华清宫,因耽误工期而被贬出朝,于是董庭兰也离开了长安,冬底的时候游至睢阳。
当时高适与李白、杜甫刚刚在临淄分手,也回到了睢阳,于是就碰见了董庭兰,两个人把酒言欢,高适赋诗相送。
那个时候高适还没有功名在身,四处奔波,生活清贫困苦。
因此,高适又写了另一首给董庭兰,也就是说,这首《别董大》为组诗,另一首则为: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从诗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10多年前高适和董庭兰曾在洛阳有过一次相聚,但高适那时尚年轻,董庭兰也还没有取得今日之成就,所以高适此次再见董庭兰颇为感慨,毕竟连酒钱都是董庭兰付的。
一次偶然的相聚,成就了两句千古名句。
值得一说的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为唐肃宗李亨所厌,正是因为他设法营救宰相房琯。从那以后杜甫的生活就越来越潦倒了,幸亏有严武、高适等人所助,才算有口热饭、有个屋子住。
这些友谊和这些诗句一样,千古流传,下面我们就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的含义。
首先,诗的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绘了一幅辽阔而又荒凉的冬日景象,黄云蔽日,北风劲吹,大雪纷飞。
这种环境既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又彰显出他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然后,诗人在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以一种无比豪迈的口吻,告诉友人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因为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充分信任和赞美,也展现出诗人的开阔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整首诗中,诗人没有陷入离愁别绪的泥沼之中,而是以一种充满激情的方式,鼓励友人勇敢地踏上新的旅程,去迎接未知的挑战。
关于董庭兰,崔珏也有诗: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房次律指的就是宰相房琯,他被罢官以后,董庭兰也离开的宰相府,四处流浪,一人一琴,为时人所敬。
高适遇董庭兰时,彼此都很落魄,所以有惺惺相惜之感,故高适这首诗写的很真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足以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媲美。
这就是这首经典诗篇的创作背景和来龙去脉,读后对盛唐诗人的起落,不免也在心中有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