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游:慢悠悠,乐悠悠

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自诞生之时起,就具有多重属性,包括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休闲属性等。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在此过程中,古镇犹如一颗颗明珠,让“诗”和“远方”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散发出独特魅力。

10月21日,以“携手做强古镇旅游 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古镇举办。大会发布了“此生必去的20个长三角古镇”榜单和“十大长三角古镇文旅消费新场景”。

从国内现存古镇看,大多与水结缘。

究其原因,水路是古人行旅的重要方式,水资源丰富处,河流纵横交错,人们临水而居,聚落成镇、积聚成城,镇与城向水而生。本届古镇发展大会举办地——大通古镇,便是这样一座向水而生的江南水乡古镇。

图片

铜陵市郊区大通古镇  陈磊/摄

大通古名澜溪,因水成驿、因商成镇,唐代设大通水驿,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建镇,因商贸发达,曾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现已发展成为集休闲度假、访古探幽、科普考察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4A级景区,盛产螃蟹等江鲜、白姜茶干等特产。

这里有一条“活着的历史文化街区”——澜溪老街,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路面以四方石铺就而成,系全国古镇之唯一。

“江南古镇九重九,莫如大通瞅几瞅”。得一时之空闲,乘一叶扁舟,抵江心和悦洲,置身于宽阔的澜溪老街,典型徽派建筑风格即映入眼帘,白墙、灰瓦、马头墙,上为民居、下为店铺,生活气息浓厚。漫步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街上,仿佛穿越了时空,聆听历史的回响,探寻岁月的印记,找到安静的自己。

由此向东600余里,古运河之畔、梧桐之乡——浙江嘉兴桐乡市,有一座建在水上的古镇,即水乡乌镇。

早在7000年前,这里水草丰茂、河网密布,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这里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唐咸通年间始出现“乌青镇”之名,北宋元丰年间,分置乌墩、青墩两镇,后改称乌镇、青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国家5A级景区。

古镇独有的古典气息和秀丽的江南风情,吸引了广大海内外游客。2013年起,举办乌镇戏剧节;2014年起,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落户,会展经济丰富了旅游场景,乌镇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互联网对话世界的窗口,大量的人流、商流、信息流在此汇聚。依托一流的场馆、多元化酒店和丰富的办会办展能力,成为国内外重大会展活动的重要选择地。

微雨秋云后,疏花夕照间。如今冬已至,乌镇寒意浓。寻一个周末,来一趟乌镇,且看白墙黛瓦、薄雾轻绕,感悟江南冬日里的柔情;推窗而出,与小桥流水的江南气息撞个满怀;夜幕降临,一边品尝江南美食,一边欣赏古镇夜色,人间烟火,智慧乌镇,你我尽欢愉。

水多生桥,船行其间,水与桥双向奔赴,彼此成全,成为诸多古镇旅游标志性景点。

合肥三河古镇,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春秋时期被称为鹊渚,因丰乐河、杭埠河与小南河三水穿流其间,在明代正式得名三河镇。国家5A级景区,典型江淮水乡古镇,素有“千年古镇、风云战场、名人故地、美食天堂”之誉。

图片

肥西县三河古镇  徐勇/摄

进入三河古镇得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始建于宋代,因衔接肥西、庐江、舒城三县而得名“三县桥”,“一桥跨两岸,鸡鸣三县闻”。

若是春天,邀三五好友,踏上“三县桥”,恍如穿梭时光隧道,由此进入古镇。循沿河小道,夹岸而生的桃花盛开、杨柳青青,春意盎然,心情愉悦。肥西老母鸡自是特色,更有三河小炒、米饺、米酒。春风微拂,米酒微醺,岂不快哉!

由三河古镇向东800余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老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被大自然赋予美妙水色的苏州,有这样一座江南水乡同里古镇,建镇于南宋绍兴年间,并将其旧称“富土”两字相叠,去掉上面的点,即为“同里”。古镇依水而建,“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7个小岛,49座古桥将其连成一体。

同里古镇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国家5A级景区,镇区被水环绕,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被誉为江南园林艺术典范的退思园是标志性景点,假山、池水、亭台、楼阁布局巧妙,尽显精致与雅致。漫步同里,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流连忘返。

北方多平坦辽阔,多引水修护城河,城与池相伴相守,延续传承千年,充满无穷魅力。

淮北市濉溪县临涣古镇,春秋战国时期称铚城,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临涣郡;几经沿革,至元二年(1265年)废县更名为涣阳乡;清宣统三年(1911年)改名临涣镇。临涣古城墙略呈方形,东北西三段基本保存完好,四面皆有防御性的护城河环抱。

图片

濉溪县临涣古镇  李博/摄

这里有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透过200多件馆藏革命文物,能够深切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最早曾是唐代文昌宫,青砖灰瓦、坡顶结构,为三进庭院,庄重典雅。

临涣又名古茶镇,源自其独特的茶馆文化。早在魏晋时期,这里便出现茶摊;隋唐时因水路便利、商贸发达,茶馆出现;经宋元至明清,茶馆发展成熟,现如今茶馆已深度融入古镇居民生活当中。

“不到濉溪非饮士,未来临涣憾此生”。临涣茶馆大多临街,青砖小瓦,门面简朴,土瓷茶具,木制桌凳。取六安和祁门茶梗(因形如棒棒,称为棒棒茶),经张力极强的临涣泉水冲泡,“高出杯沿而不溢,悬浮硬币而不沉”,雾气结顶,入口绵甜。下脚料的茶梗,在不产茶的临涣古镇实现逆袭,泡出了独有味道。

午后,三五好友相约一家临涣老茶馆,一边悠闲品茶、听曲艺表演,一边感受“千年古镇、水韵临涣”的悠闲时光,品味浓浓的烟火气。

自临涣古镇向西北千里之外、黄土高原之上,山西晋中市有一座平遥古城。平遥又称平陶,秦置平陶县,北魏始光元年(424年)更名为平遥县;城墙经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扩建,并加宽、挖深护城河。古城略呈方形,曾引中都河水护城,如今盛夏之时,河中的荷花绽放、荷韵悠长,池荷雨后依香起,娇羞花容更销魂。

青砖黛瓦的平遥古城里,保存有300余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斑驳的城门、厚重的城墙,诸多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湖山画屏晴碧,梦华知夙昔,择一时之良机,徜徉于平遥古城之中,所闻所见、眼中的风景皆是沉淀的历史;所思所想、心中的乡愁皆是真切的思念。旧时风韵与青春活力在这里并存,“烟火气”便是“活着的古城”的最好证明。

当前火起来的古镇游,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文化旅游的新需求。来古镇旅游,让生活慢下来。哪怕只是短暂、片刻从城市生活的喧嚣、工作的焦虑和烦恼中得以抽身,好吃、好喝、好看、好玩,沉浸在古镇浓郁的人情味与烟火气之中,情绪得以抚慰,心灵得以休憩。

当“快进慢游”成为人们旅行的重要考量时,“快进”重在便捷的交通,“慢游”重在悠闲的心境。悠闲不仅仅在于体验农家乐、吃地道土菜,更重要的是放空自我,以悠然闲适的心态感受、体悟生活。

这也是古镇旅游的重要契机,要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以悠然之心游古镇,才能发现古镇之古,感悟古镇之美。

古镇旅游,重点在古。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曾这样说,自然最伟大的发明是人类,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城市。作家陈世旭在《城市的性灵》中如是说,世界上任何城市的最大骄傲都只能是自然与人文赋予的性灵;看一座城,读一座城,感受与品味的恰恰正是这种性灵:此处独有,他处皆无。城市如此,古镇亦然。

每一个古镇,都是独特历史文化生活形态的平台和载体,历经千百年之洗练,自然山水随岁月变迁、人文风貌延续传承。

古镇之古,既包括有形建筑,也包涵无形文化。古色古香、古朴厚重是古镇之形,给予人们以最直观的印象和想象,是古镇最耀眼的底色;古风缱绻、古韵悠长是古镇之魂,文化是古镇旅游的生命力,赋予来古镇旅游的人们以最直接体验和感悟。

依托现有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传承积淀,创新方式方法,打造古镇旅游场景时,要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古镇旅游,要推陈出新。古镇旅游想要从“当红”走向“长红”,还需不断推陈出新。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从需求侧看,来古镇旅游的时间相对集中,中短途集中在周末,中长途集中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从供给侧看,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大多数基于资源驱动和观光感召,具体形式多样,如探幽访古游、美食养生游、文化体验游、民俗风情游等。

发展古镇旅游,打造立体化新业态是关键。既要注重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也要与科技、产业等现代元素深度融合。

从“吃、住、行、游、购、娱、会、展、演”等多个维度,持续优化、提升古镇的环境和氛围;将厚重的文化积淀进行合情合理的情景化、活动化、表演化演绎、设计、提升,不断丰富古镇独有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增强古镇旅游感召力,让大家都知道,愿意来、方便来,留得住、还想来。

诗和远方,都在古镇,期待与你我相约。

(安徽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