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届福建戏剧会演:古韵悠扬新声璀璨

古韵悠扬新声璀璨 - 福建日报数字报

东南网11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李少兰 张显超)

“秀英办班不为己,只想搭桥众人行……”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在第二十九届福建戏剧会演的舞台上,“戏娘”江秀英的故事逐渐铺陈开来。虽无传统剧目髯口飘飘、水袖翻飞的场景,演员们柔美的唱腔、灵动的身段也将观众情绪带入其中。在舞台梦幻变化灯光的映衬下,气氛逐渐被推向高潮。

“这出《戏娘》,是剧团为了这次会演精心编排、讲述梅林戏起源的好戏。”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毛清标说,希望通过这部精心打磨的作品,将梅林戏的魅力更好地传递给观众,让更多人读懂梅林戏、爱上梅林戏。

梅林戏是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形成于泰宁县朱口镇梅林村而得名,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原文化与闽越古文化结合的艺术标本,它有过没落,也享过荣光。在有识之士的抢救传承下,古老的戏剧正唱响新的篇章。

古韵薪火传

“喂!准备出来看戏咯!”

深巷里的一声吆喝,打破了泰宁县下渠镇儒坊村乡间小道的平静。中年人提溜着条凳,老人牵着小孩子,人群不约而同地向村中的文化小广场会聚——一场梅林戏形式的宣讲活动即将开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传达了哪些新精神?村里的乡风文明应该如何建设好?……志愿服务队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演出曲曲生动剧目,解说条条政策精神,配上演员们活泼的动作与饱满的唱腔,令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跟着曲调打着拍子。

“我们等了好久了,一听到吆喝就跑了出来,抢着占个好位置。”村民江大爷是个地道戏迷,听说活动后便拉着老伙伴来“瞧个热闹”,满是老茧的手掌因为用力拍手而有些泛红。“平时想要多了解一些政策,可没有什么门道。”同行的杨大爷满脸笑意,文件上的蝇头小字看不清楚,阅读起来也一知半解,志愿者绘声绘色的演出,成为新政策的好注解。

一曲唱罢,鼓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小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看着这其乐融融的景象,年逾古稀的梅林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秀珍露出欣慰的笑容。

时间回到1960年4月,泰宁县梅林戏剧团正式成立。彼时,凭借一出小戏《敬酒》,让梅林戏重新得到省文化部门的关注,相关保护工作也随之展开。除了寻找民间艺人、整理传统曲目外,招募传承“后备军”也同样重要。机缘巧合下,当年14岁的黎秀珍作为学徒加入剧团,开启了自己的“戏曲人生”。

凌晨4点早起练功,休息之余不忘帮老师们打水、装饭、煽火炉……年纪不大,却勤奋不辍的黎秀珍收获好评,成为剧团的重点培养对象,并被派往南平京剧团,师从京剧名演员小二王桂卿学习猴戏。

学习过程中,黎秀珍同样展现出“不怕苦、不怕累”的韧性,同行学艺的4人中,只有他坚持了下来。严师的教导与自身的刻苦,让他对把子、身段、走边、趟马样样精通,练就一身地道“猴气”。辅以其他老艺人手把手的唱腔训练,剧团多了根“台柱子”,戏曲多了位传承人。

想让古老的梅林戏重焕生机,演员个人的过硬本领只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创新。自1983年接任剧团团长后,黎秀珍便开始了自己的“新征程”:为让梅林戏走出泰宁,剧团改用普通话进行演出;为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将演出改为歌舞开场;为增加剧情新意,剧团删除冗杂情节,先后创作、改编、移植数十部新戏,并跋山涉水送戏下乡……

一系列改造,让梅林戏得以被大众看见。1992年6月,黎秀珍主演的《贬官记》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赢得满堂彩,泰宁梅林戏剧团也由此荣膺“天下第一团”殊荣。

守正风尚新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如今已递到了毛清标的手中,“保护”与“创新”仍是他口中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我们会选取一些经典剧目、正能量题材,进行复排或创作全新剧目。”毛清标介绍,通过主创人员的形象演绎,引导观众从小故事里感悟大道理,不仅再度活化经典,更彰显传统戏曲以文化人的作用,进一步丰富梅林戏的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

创新不止于经典。2020年,泰宁梅林戏剧团与税务部门合作,打造出宣传典型模范的小戏《蓝筹清》,由此开启了“行业梅林小戏”新篇章。正是这些新尝试,让毛清标找到新的灵感。

“作为第一部行业小戏,《蓝筹清》由剧团的专业演员进行演出。”毛清标告诉记者,为了演好角色,演员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采风学习,可若是让行业人员“本色出演”,不仅可以省去这个步骤,还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让他们‘自己演自己’,更能给各个行业的工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也能吸引更多人了解、参与梅林戏的传承保护,让梅林戏深入大家的点滴生活。”

如今,酒足饭饱后逛逛古城,到尚书第旁的大众茶馆里品茗听戏,已成为畅游泰宁的一个新风尚。往条凳上一坐,泡上一壶浓香肉桂的“李尚书”,或是清新淡雅的“花蕊夫人”,不仅是古城老人的专属,也是带着孩子来听戏的“宝爸宝妈”们的最爱。每周3个晚上的演出,总是让人意犹未尽。校园内,针对不同学段的梅林戏兴趣班火热开展,动人的戏曲旋律在教室内久久回荡;县城中,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的研学体验课程相继推出,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亲身“唱上两嗓”,共同感受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

退休后的黎秀珍也没有闲下来。怀着对老行当的满腔热情,他组织起一支包含农民工、个体工商户、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退休人员等27名队员组成的“梅林文化薪火传”志愿服务队,送戏下乡,年均开展志愿服务40余场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借由一曲曲生动剧目,丰富乡亲们的农闲时光,将新思想送到每一位村民的心坎上,被乡亲们亲切地称赞为“永不落幕的群众大舞台”。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戏曲重燃热情,我感到非常开心。这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意义非凡。”毛清标说,“我们将坚持守正创新原则,让文化瑰宝既不被时代尘埃所埋没,也不在创新过程中‘走了样’,汇聚各方力量,为观众带来更好看、耐看的作品,点燃梅林戏发展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