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消保委提醒,“双十一”这些坑不要踩

“双十一”网购促销活动已经开启
众多电商平台的预热活动如火如荼
消费者们兴致勃勃地填充起了自己的“购物车”

图片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种优惠活动时
消费者怎么选
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区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
在享受购物乐趣和便利的同时
也要注意防范消费风险
增强自身维权意识

 “双十一”新感受 

  加长版“双十一”松弛感多了 


一台扫地机、一个恒温热水壶、各种厨房用品和浴室配件……最近正在给家中新房装修的市民张女士向记者细数起她今年“双十一”期间的丰硕“战果”。与往年不同,手机里近10个订单她并非一口气购买,而是在“双十一”启动以来的大半个月里有序添置。“现在最直观的感受是不熬夜。”张女士告诉记者,那时候“双十一”抢货可以说是“脑力”“体力”“手速”的三重考验,近几年商家把“双十一”拉长了,这种紧张感就少了,松弛感增加。
消费者朱先生告诉记者,在“双十一”还没正式到来时,给自己换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已经加在‘购物车’里几个月了,空闲时会打开看一眼,对比下价格。”朱先生说,从他的购物经验看,“双十一”期间购物还是有优惠的,就是有时候优惠出现得比较随机,一不留神就可能买到“双十一”期间价格不降反涨的商品。
图片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不少消费者在下单时,不仅要看价格高低,还要仔细比较、综合考虑。
消费者孟阿姨称,前两天她在某电商网站购买了一款品牌羊绒毛衣,促销价格仅为实体店的三折。然而买到商品后却发现,实体店内的含绒量是99%,网上促销产品的含绒量只有25%。“网购衣服有时也容易遭遇‘照骗’。比如,有的店家展示正版服装的照片,卖的却是仿品。在购买东西时,这些因素都应考虑进去,而不是只看哪个便宜就买哪个。对于不同的商品,可以选择不同的购买策略。”

 消保委建议 

 理性消费,避免误导 


其实,关于“双十一”,各地监管部门、消保委等也连续发布消费提醒,提示大家各种避“坑”指南。尤其是在“直播”越来越流行的当下,各种“种草”“测评”很多都有较强的引导性。还有一些消费者发现,“双十一”部分商家有“明降暗涨”的行为,在促销前几天把价格调上去,促销时又降下来,看着降得挺多,但其实与平时并无区别,有的甚至更贵。
对此,区消保委建议消费者在下单前,需注意了解各大平台以及商家的促销活动、预售规则、退换货条件、优惠券使用规则、注意分清“定金”与“订金”等内容,可对比促销前后的价格,警惕先涨价再打折、虚报特价揽客等行为,理性看待商家广告宣传,留意其他消费者对商品及卖家的评价,以规避消费陷阱和消费风险。针对社交媒体上的购物攻略或者第三方测评,有些可以为购物提供参考,有些则可能存在诱导消费。消费者需要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客观看待测评内容,保持清醒,按需购买商品。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部分直播间所渲染的“秒杀”“抢购”等氛围,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下单前注意了解主播所推荐商品的来源、功能、质量、效果及价格等真实信息,对于夸大宣传、低价名牌等进行必要的甄别,尽量挑选有质量保障的正规商品。

 提高警惕不轻信

 慎点各类红包和不明链接 


 “双十一”期间,也是各类电信诈骗的高发期。促销信息和手段繁多,购物平台和购物方式多样,使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此前,区消保委也收到一些消费者反映,不明链接跳转导致相关消费问题,包括:付款跳转链接与跳转后付款内容不同、链接点击后强制跳转到广告链接等,也有消费者反映,其在网络电商平台看中商品后与经营者沟通期间,被诱导添加个人微信,或其他方式进行平台外支付交易,最终造成维权难的现象。
图片
 “提高警惕不轻信。”区消保委提醒,网购时尽量选择规模大、口碑好、信誉高的电商平台,多方面了解商品真实情况。同时要仔细阅读各电商平台相关隐私政策及条款,非必要不提供个人相关信息,尤其是身份证、银行卡以及各类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付款时不轻易相信商家以任何理由要求的直接转账、扫描不明二维码等方式付款。不随意点击网页、软件中的不明链接和弹窗,特别是要求填写个人信息的页面,以防上当。
此外,消费者应妥善保留好购物凭证,如订单截图、发票、订单详情页等。这些凭证是消费者在维权时的重要依据。若遇到消费纠纷或问题,消费者可先与商家协商处理,协商不成,及时拨打12315、12345,向经营平台或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消保委进行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广大经营者也应诚信经营,遵守法律规定,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努力在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全面、真实展示商品的信息,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记者:季佳倩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