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振:儿歌创作要走什么路?

如果说:世界上哪种文学样式创作最难,人们自然会想到儿歌(又称之新童谣)。儿歌这种文学样式,戴着多重镣铐跳舞,自然对作者束缚极大。要写好一首儿歌,实在不易。如果再要求它能够广泛流传,甚至像传统童谣那样流传后世,那就难上加难。我以为,新儿歌能流传的少之又少,代代相传者更是凤毛麟角。张继楼一生写作儿歌,创作了近200首儿歌作品,只希望能有三五首能代代相传,由此可见儿歌创作的难度之高。
那么,儿歌创作究竟要走什么样的路呢?这大概是不少儿歌创作者感到困惑的问题。相当多作者写出的作品人云亦云、缺乏新意,像是顺口溜。如果孩子们只能读到这样的作品,顿顿吃“快餐”,长此以往必然会缺乏营养。那么,又怎样写出好的儿歌来呢?笔者以为,好的儿歌应该写出意境。众所周知,好诗要有意境,有意境者则为诗的上品。给几岁孩子写的儿歌,值得用意境去要求吗?当然值得。那么小的孩子能读得懂吗?只要写得好,孩子是可以理解的。李少白写过一首题为《鸡蛋》的儿歌,只有13个字:“鸡蛋白/鸡蛋黄/白云抱个/小太阳。”这首小儿歌就写出了意境,有意境的小儿歌就有了“味道”。不管什么时候去读,滋味尽出。有滋有味的东西谁又会不喜欢呢!这首小儿歌起初在网上推送时好评如潮,有个家长还发来短信。说他三岁的儿子不爱吃鸡蛋,教他念这首儿歌以后,他喜欢上了吃鸡蛋。边吃边说:“我要吃白云啦,我要吃小太阳喽!”可见,有意境的好儿歌,孩子不但能理解,也会格外喜欢,关键是要把意境写得口语化。
山东青岛的刘饶民是一名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孩子中间,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儿歌作品。其中有一首《问大海》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蓝?/大海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咸?/大海笑着来回答:渔民伯伯流了汗。”“我的怀里抱着天”把波涛滚滚的大海写出了意境,有人说这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我高度赞同。诗人把这一意境用口语化的语言托出,使七八岁的小孩子,无一不能理解。这便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诗人的功力所在。一首小小的儿歌,写出诗的意境,这是对诗人高标准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自然要下苦功。正是这种苦功,才能写出儿童喜欢的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
儿歌作者除了使自己的儿歌意境化以外,还可以走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向传统童谣学习,在传统童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童谣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口耳相传了几千年,在传播过程中又不断加工完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我们祖先的优秀文化,必须传承好发扬好。可传统的童谣,毕竟离我们的时代太遥远,诗人要吸收有益的养分,重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张继楼曾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在表现手法上,对传统形式的吸收,我作过各种尝试。在内容上,尽量做到贴近现实生活,不跟风随大流。每创作一首儿歌力求与众不同,有新的东西。”张继楼、金波等一批儿歌大家,在实践这一理念上做过有益的尝试。我们不妨来读读金波的儿歌《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哒!/嘀嘀哒!”金波对传统童谣十分重视,他曾搜集编撰了厚厚的十大本《中国传统童谣书系》,他对传统童谣做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一个儿歌作者,只有从传统童谣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写出深受孩子欢迎的儿歌来。他的这首儿歌,正是实践了他的创作理念。这首儿歌浅显明白,没有华丽的辞藻,如璞玉浑金,不事雕琢,却熠熠闪烁。儿歌运用顶针手法,其音韵之和谐,节奏之多变,一经脱口诵出,便通畅顺达,入耳入心。这样的儿歌,即使再过若干年,也会在孩子中间口耳相传,成为他们童年永久的记忆。
我们再来看冷艳景的《小句号》:“小句号,没有腿儿,/半夜三更玩打滚儿。/翻山越岭爬文字儿,/叽哩咕噜出书本儿。/老鼠以为是戒指儿,/捡回家里送媳妇儿。”标点符号本身枯燥乏味,这样的内容如何通过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向小读者表达出来,是对诗人艺术功力的严峻考验。诗人植根于传统,向传统童谣学习,吸收传统童谣中的有益养分。但诗人又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诗人想象小句号玩打滚儿,玩来玩去,竟玩出了书本儿。小句号被小老鼠捡走,捡走做什么呢?回家送媳妇儿。儿歌俏皮揶揄,风趣幽默,谁读了都会忍俊不禁。
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这条道路上探索。我曾写过一首《蝴蝶歌》:“蝴蝶蝴蝶落落,/给个花瓣坐坐;/蝴蝶蝴蝶笑笑,/给个花瓣抱抱;/蝴蝶蝴蝶起起,/给个花瓣倚倚;/蝴蝶蝴蝶跪跪,/给个花瓣睡睡;/蝴蝶蝴蝶走走,/给个花瓣搂搂;/蝴蝶蝴蝶说说,/给个花瓣摸摸;/蝴蝶蝴蝶爬爬,/给个花瓣滑滑;/蝴蝶蝴蝶飞飞,/丫头跑来追追。”这首新儿歌脱胎于传统童谣。但它不是传统童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是对它脱胎换骨的改造。正像一棵树老了、死了,它的种子落在地上,生长出另外一棵树。这棵树和前面那一棵已不是同一生命,而是一个新的生命,传承正是这种新生命的接替。儿歌运用蝴蝶和花瓣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动词,展现了“蝴蝶”和“花瓣”两种意象的互动,使整个儿歌呈现一个动的世界,这也符合儿童天真、活泼、好动的特点。小诗发表后,像宁静的湖面投进一块石头,众多媒体选载,使这首小诗迅速传播开来,在孩子中间广泛传唱。
一个民族的儿歌,必须植根在这个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接受并传承它的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创新。我相信,儿歌创作在吸收传统养分的同时,必将迎来空前的繁荣。
(作者系儿童诗人)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4年11月8日7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