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到了一年年底的时刻,天气也逐渐变得萧瑟。在一年所剩不多的时间余额中,最后阅读几本好书,是我们最后为即将过去的一年填充些意义和价值的时刻。
本次的好书推荐中,我们筛选出了15本好书,能从《维吉尔之死》《悲伤的物理学》等书籍中感受文学那敏锐的律动,也能从《泰山》《凡人琐事》这些书籍中感受历史的痕迹,在《台风天》中感受纯真与童趣,或者在《性别打结》《利他主义的生意》中洞察社会的存在形式。
当我们在文字的居所中找到能让思想栖居的角落时,外面愈发冰冷的深秋也将变得灿烂。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年11月8日专题《深秋时日的文字居所》中的B04-05版。
在多首诗中,她写到自己衰老的细节和因此而生的对生命的不同感悟,那种各项功能无法阻遏地渐渐退场的忧伤,那“薄暮冥冥之感”。此外还有时光在自身流逝导致的常见的虚幻之感,那种“昨天都像前世”的失落。而事实上,这种失落,如果换个视角看,未必不可以被感知为某种解放。生命就在此时此刻。也只在此时此刻。
《悲伤的物理学》
作者:(保加利亚)格奥尔基·戈斯波丁诺夫
译者:陈瑛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10月
推荐理由:
历史学者在历史中常规扮演的角色是旁观者,但有时,也会成为自己笔下历史中的角色。他所写的历史,正是自己所见、所闻,所亲历的一切,以至于不必征引其他文献档案,自己的见闻回忆便已成为第一手的史料——我在,我见,我记录,这样简短的三句话,已经赋予了一位拥有这般资历的历史学家以记录自己回忆的必要性,因为这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个人回忆,而是历史藉由历史学家的手在书写自己。
章开沅的《凡人琐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既是一部回忆录,也是一部近代史。尽管在自序中,章开沅将自己撰写回忆录的原因归于平凡人也有撰写自己回忆的权利,一如他为自己回忆录所取的书名《凡人琐事》一样:“世界上平凡人占绝大多数,如果平凡人自己都不写回忆文字,后人又怎样能够理解这过去人类的大多数呢?”,但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近代史大家,就已注定他的回忆录不会在历史的洪流中随之浮沉,而是像一颗理性的石头,在历史之河中铆定自己的位置。
诚然,从革命军北伐,到抗日战争,从新政权的成立,到朝鲜战争,初出茅庐的他确实如其所言,“只是这些伟大时代与伟大事件当中极其平庸的一员”,但历史学者的身份,使这些小人物在时代中的命运,会在将来成为认知和记录历史的质料。待到年齿既长,岁月更易,民主青年的光环消失殆尽,自身处境每况愈下,从革命动力、依靠力量,沦落为重点批判对象,历史又赋予这位劫波渡尽之后的人以史笔记录的资格与责任。他亲历了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筚路蓝缕的开创时代,见证了那些被埋没的史料文献如何突破重重人为制造的阻碍重见天日的一刻,这使得近代史研究本身也成为了当代史的一部分。而作为历史学者对真相的执着,使他的回忆录也成为了他笔下的又一部信史。
人生识字始忧患,梨枣构祸怨文章。
老来情性归恬淡,无憾岁月乃平凡。
在本书开篇的题记中,章开沅如此写道。但他在过去一个世纪的经历,已经证明这本历史学家以真实为责任的个人史中如果有一个谎言,那就是,这并非“凡人琐事”。
推荐理由:
“利己主义”在社会道德上虽然经常被质疑,不过在关于人类经济问题上,它自近代以来都是一个极其好用的分析工具:人之行为的手段和动机都遵守趋利避害原则,控制成本,并追求最大收益。这本《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则要反思利己主义的神话,此种反思算不上多么稀奇,但是能如作者克日什托夫·普莱克这样写作的就罕见了。
在动机和手段之间充满着种种假设和悖论。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分享着滤镜修饰后的照片和视频,其动作和姿态都经过考量设计,可往往过了头。有意思的是,一些抓拍却可能成为爆款。所以一些比较高级的拍法是模拟抓拍,这最终大概也会陷入一种套路。工具理性在此形成。这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网络版缩影。被认为不那么功利的、动机不那么强烈的商品才可能在市场上成功,塑造市场的不只是理性,甚至主要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
据普莱克说,他本人也曾认为利己主义是完美无缺的理论,但是某天忽然开始抵抗,这时他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他回到十八九世纪,从哲学家、诗人、作家、商人、心理学家、小说家和经济学家等众多人物的文本里寻找有关动机与手段的理论资源。他的“旁征博引”使整本书的论述风格别具一格。“要想成功,我们必须让其他人相信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制造还是自然产生“醉翁之意不在酒”,技艺如何,当然就得接受考验了。市场是会作出选择的。
推荐理由:
普通人如何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在孩子眼中,一家人又要如何一起面对风风雨雨?这是一本通过描绘一场台风,讲述孩子眼中的父亲的绘本。在这本绘本中,作者大吴讲述了一个平静、克制又饱含深情与悠长意味的故事。故事以“我们这里,台风每年都会来”开始,当自然的强大破坏力注定要到来的时候,一个普通又渺小的人竭尽全力去保护和重建自己的生活。故事中的父亲加固房屋,骑着摩托车去果园应对台风,但还是有很多香蕉树被风吹倒了。男孩去到果园,他第一次看到爸爸伤心的样子,爸爸对他说:“这些树还可以扶起来,那些要锯掉了……”生活还会继续,男孩觉得自己好像也成了一个大人。
描绘父亲的绘本有很多,大多带着孩子欢快且崇拜的视角,《台风天》中的父亲形象是更复杂且有力的。他承担起了家庭的职责,不断行动,但他也是个无奈的普通人。不过正因为他和其他经历台风天的人们的忍耐与心怀希望,哪怕台风每年都会重来,生活仍然可以继续,因为“当太阳重新出来,一切很快又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推荐理由:
与其说《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是文学评论,该书更像是一场师生共同开启的文学共读实践。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张秋子选取了伍尔夫的代表作《达洛维夫人》,通过16篇细读讲稿深入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内部,进而借此触达更为复杂的文学演变、观念流变,最终试图实现的是文学与真实生活的交互。书中的各个篇章都从小说中具体的文本开始,次第关联起日常生活的微妙经验,小到那些“走神”“分心”的瞬间,大到生命中的诸多疼痛与无形中潜入意识深处的人生经历,文本与课堂成了某种桥梁,将不同时空下个体的感受相连。这些不同人生的碰撞与复返构成了这本书的生命力所在。
通过师生共读,该书抛出了另一个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理想的文学教育与文学批评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我们是否还愿意相信文学在价值判断方面给人提供的勇气与可能。从这个意义而言,阅读本身或许会成为一场面向自我道德立场的持续审视。在本书作者看来,稳定坚韧的道德追求可能比审美的旨趣和态度更为重要。知性,应向更为具体、真实的世界投去标枪。
《未实现》
作者:(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王凯梅
版本:雅众文化 | 商务印书馆
2024年10月
推荐理由:
英格玛·伯格曼是20世纪的电影大师之一,他活跃于影坛和戏剧舞台超过60年,一生编剧和执导了60余部电影、170余部戏剧。曾荣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电影大奖,被誉为“导演中的导演”“电影界的哲学家”“作者电影第一人”。这样一个创作者也有未曾实现、未被关注的创作吗?
《未实现》收录的就是这样未发表、未上演和未上映的九部剧本,包括《卡斯帕之死》《关于黑帮老大为何写诗》《马修·曼德斯的第四个故事》《鱼:一部闹剧电影》《与瑞贝卡的六十四分钟》等。其中最早的一部创作于1942年,最晚的一部创作于1969年,贯穿了伯格曼重要的创作时期,展现了其作品的流变过程。伯格曼在电影上所达到的高度离不开他对戏剧的探索。戏剧见证了他导演风格的转变与成熟。
家庭、性别、艺术、死亡,一直是伯格曼重要的创作母题,在这些剧本中,这些母题得到了天马行空的呈现,极具张力的对话与思辨的哲学主题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伯格曼电影作品中的凝练深入以及朴素简洁一直吸引着影迷,这部剧本集则得以让我们看到那个成为伯格曼之前的英格玛,看到一位电影导演、而非艺术投机者是如何发展与探索自己的艺术才华的,这也为我们认识伯格曼的作品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
推荐理由:
关于如何解读电影的佳作可谓汗牛充栋,这些书大多来自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对于阅片量有限且没有理论基础的观众,啃下这些经典,开始电影文本细读还是有一定门槛。青年学者李思逸开设了一门名为“文学与电影”的课,带学生从零开始理解文学和电影的关联。这门课不是文学导论,也不是关于电影的系统研究,更像是重新见证文学的变化、电影被发明,把握二者互相纠缠的线索,以及相关的哲学背景。这本书正是由这门课的内容发展而来。
正如李思逸在自序中所写的:“大家都能从网络上找到各种各样的资源,其中不乏对文本的精彩阐释、对理论的详尽梳理。作为大学老师,若还相信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必须向学生证明: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上一堂课,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它们无法被视频和播客完全替代。”这种“不可替代性”体现在他的跨学科背景。从人文班到文化研究,他摸索出一种借助哲学中的思想实验和隐喻来重构知识版图的路径。所以当他对文学和电影做跨学科比较时,也采用类似思想实验的方式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或者变换实验的参照系重新探讨既有的问题。相比专业的学术理论,他更想呈现这种思考方式和理解路径。他没有用现成的理论、概念去框定对文学、电影的理解(它们本来也是阅读思考的主观产物),而是还原为什么某种说法会出现,其中有哪些疏漏?
“现代性”是李思逸在这本书中不断回扣的主题。电影本身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反过来电影也更新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体验。他回顾了现代人在时空认知、感性经验和审美意识方面的诸多嬗变如何受到电影影响。他也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来阐释电影如何扮演时代精神的同谋。
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
作者:(法)沙畹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4年10月
新书月榜,去往城市和书店
Station 29
成都·交子书院|交子书院有个交子小亭
位于成都城南的交子书院,是一家很有设计感的书店,店内书的排布遵循了那句古老的读书箴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同时,半圆形的展览区穿插其间,总能成为逛书店的人意外的遇见。但交子书院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或许要数门前下沉草坪区的“交子小亭”,这是一个类似于深夜食堂式的存在,小小窄窄,并且只售卖一种食物——面。它的存在就像是书、书店的一种喻言——提供日常里的熨贴,是人间的跳脱、明目张胆的桃花源。
Station 12
武汉•境自在书店|我只是坐下来
武汉,是一个春有樱花、秋有枫的地方。今年,据说因为高温,层林尽染的红枫预计要晚来10天。也好,万物有时,不必急,坐下来,只要等待,就像一直一直都在19楼的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