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苏联的疆域上,至今仍然留存着许多当年建造的机场,这些机场的修建展现了难以置信的毅力。但从90年代开始,这些机场却同样被抛弃,任其荒废。大多数机场甚至没来得及留下自己的历史,只是作为卫星地图上的水泥疤痕存在。然而,在距离加里宁格勒仅半小时车程的地方,有一座真正传奇的机场被遗弃,它曾先后服务于德意志空军和苏联空军。下面我们跟随原作者的脚步进入这座废弃的机场,以下将以第一人称讲述这里的故事。
在曾经的飞行员村“北方村”里,第一个提醒人们这里曾是机场的标志物是一座米格-19P截击机的纪念碑。米格-19P是苏联第一种批量生产的超音速战斗机。1979年,传奇苏联王牌飞行员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波克雷什金为这座纪念碑揭幕。战后几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更替相当频繁,而这些数量众多的米格战机在象征着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胜利方面担任了荣誉角色。
2020年,在米格-19纪念碑旁竖立了一块花岗岩纪念碑,致敬“诺曼底-涅曼”战斗航空团的法国飞行员们,他们在1945年2月与苏联飞行员们并肩出击。不幸的是,纪念碑揭幕时错误地展示了与法国第一战斗航空团无关的伊尔-2攻击机。后来,这一失误被纠正,在纪念碑上增添了一块铭牌,正确地标识了战斗机雅克-3。
不过,我在村子里已经待得够久了。当地的孩子们对围绕战斗机飞行的无人机失去了兴趣,甚至连本地的橙色猫也开始毫不掩饰地向我指路,引向飞行跑道。
混凝土跑道夹在两个小镇——北村和南村之间,这让飞行场地的命名有些混乱。在官方资料中,这个机场被称作“北村机场”,但许多资料中则称其为“尼文斯克机场”,得名于邻近的定居点(德语称为Wittenberg)。在1946年之前,机场以附近的村庄“Jesau(耶索)”命名,后来更名为南村。苏联时期,机场的呼号为“黑海”或“重音”。
苏联的北村是在战后才建成的,是为军用飞行员专门建立的封闭式航空城镇,但在2004年被军人们废弃。按照当时军队的惯例,机场被任其荒废并遭到掠夺。从空中快速勘察的结果不太乐观——几乎是废墟,似乎毫无生机。
网上关于机场通行状况的信息相当矛盾:从“汽车自由通行”到“混凝土块阻挡”和“凶悍的守卫队持猎枪把守”。实际上,我跟随着无人机驾驶租来的小车沿着滑行道直达掩体,但却收到了突然出现的机场工作人员投来的异样目光。
出于谨慎,作者决定不去考验当地人的耐心,将汽车开回村子,然后步行前往跑道。根据以往参观类似地点的经验,我早已明白,最好不要装作“潜行者”去偷偷摸摸。大多数情况下,只需直接向当地人表明自己的意图即可。附近的“文明据点”居民对我提出的在飞行场地上起飞无人机的请求感到有些惊讶,但随即摆摆手表示不在意:“随便飞吧,哪怕开坦克,只要别妨碍我们。”交谈中得知,开车通过偶尔为“自己人”开放的栏杆进入机场,需要一定的运气或胆量,但返回时可能会遇上点“倒霉事”。
机场的跑道并不算特别长,大约2.6公里,但步行走在上面时还是让人印象深刻。Jesau军用试验机场建于1935-1936年,在东普鲁士的二十余个机场中,堪称最优秀之一。
除了执行战斗任务外,机场的主要用途是测试德国最新的“黑科技”——导弹和战斗机拦截器Messerschmitt Me.163“彗星”。德国工业总共生产了470架创纪录的高速“彗星”,但由于技术问题众多、应用战术特殊、操作难度大,其实际效能几乎为零。最终,火箭拦截器的概念被证明是死胡同。感兴趣的人可以在网上找到测试飞行员曼诺·齐格勒的回忆,他在Jesau机场驾驶Me.163的失败经历,最终导致了坠机。
在Jesau机场,德军主要驻扎的是双引擎重型战斗机Messerschmitt Bf.110、“蜈蚣”Arado Ar 232运输机,以及Focke-Wulf FW-190战斗机、Messerschmitt Bf 109战斗机和Junkers Ju-188轰炸机。
在这片前苏联境内,有大量起飞场遗址是当年建造时付出极大心血的成果。而从90年代起,同样不解的是,许多机场却被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其中大多数还未留下多少历史痕迹,只是在卫星地图上留下些混凝土的疤痕。然而,仅需从加里宁格勒出发,半小时车程便有一个真正传奇的机场,曾为德国空军和苏联空军所用。
关于前飞行员村“北村”中的这座机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纪念歼击机米格-19П的纪念碑——这是苏联第一架量产的超音速战斗机。1979年,这座纪念碑由苏联传奇飞行员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波克雷什金亲自揭幕。战后喷气式战斗机换代频繁,而众多米格战斗机也承担了象征战胜德国的象征使命。
2020年,米格-19纪念碑旁又竖起了一块花岗岩纪念碑,以纪念在1945年2月曾与苏联飞行员并肩作战的法国“诺曼底-涅曼”飞行团的飞行员们。然而,揭幕时碑上却错误地刻上了与该法国飞行团无关的伊尔-2强击机。尴尬之后被更正,如今已换上了正确的雅克-3战斗机浮雕。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争议性说法:这些机库的墙壁厚度应足以承受航空炸弹、导弹的直接命中,甚至核爆的冲击波。事实上,这些拱形掩体主要是用来保护飞机免受碎片、冲击波和核爆光辐射的影响。此外,藏在封闭掩体中的飞机也增加了敌方侦察的难度,而在现代情况下,这种掩体还能保护飞机免受无人机袭击。然而,与基尔皮亚弗的情况相似,当苏-27战斗机到达尼文斯科机场时,发现由于机翼跨度问题,它们无法放入掩体中。于是这些苏-27只能在空旷的场地露天停放,掩体则空置在那里。在基尔皮亚弗的苏-27在这种存放条件下最终遭遇了相当不幸的结局。
一度甚至有人认为尼文斯科将作为战时的备用机场。然而指挥部却认为已不需要战争准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出售一部分机场地板来赚些钱。机场因而沉寂了将近二十年,直到2021年,随着加里宁格勒市区扩张而完全吞并了德瓦乌机场,首批当地航空志愿协会DOSAAF的安-2飞机才转移到这里。
尼文斯科的跑道曾是两大帝国战斗机的起飞跑道,如今仍带着荒废的痕迹。而当我返回村庄时,一位航空技术人员正平静地准备起飞一架捷克制造的农用飞机Zlin Z-37T“小蜜蜂”。他还邀请我参加次日的飞行节,届时会有轻型飞机、滑翔机和跳伞表演。可惜那天我将返回摩尔曼斯克。而尼文斯科机场依然会继续存在,这样的机场不会轻易消失。在它的跑道上,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附言:文章发布后,一位名为亚历山德拉·K.的读者认出了照片中的一位亲人,她引以为豪地介绍道:“我爷爷名叫弗拉基米尔·列昂尼多维奇·什梅廖夫,生于1949年,从1970年到1981年在尼文斯科服役,担任中队长。少校。后来调往蒙古服役,转入运输航空,在安-26担任机长。之后在里加飞行。1991年退役并移居加里宁。可惜爷爷在2022年8月去世。”作者稍晚在2022年10月拍摄了自己的照片,希望这篇文章能成为对勇敢飞行员们的纪念和致敬,他们从尼文斯科的跑道起飞,飞向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