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命题到统考,考研大变局

图片

2024年10月16日,湖北武汉,研究生报考已经开始,大学生在图书馆挑灯夜战备考。(视觉中国/图)

2024年10月,北京工商大学发布研究生招生简章。此前,该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向学校提交了一份论证报告,论证的主题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自命题?”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教育部印发了《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自2019年以来,教育部连续5年发文,鼓励招生单位选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试卷。到了2024年,措辞从以往的“鼓励选用”,升格为鼓励“优先选用”。

面对潜在的变化,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谭励发现,学生表现得比管理层更紧张。他们接到不少考生的咨询,“今年要不要改考408?”

408是初试考试科目代码,指代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区别于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这门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

目前包括政治、数学、英语等公共课在内,全国统一命题科目有25门。而根据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的调研,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自命题科目有28874门,涉及879个单位。平均每个单位自命题科目33门,最多的单位有170门。

多所高校的研究生院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减少自命题科目数量,更多选用全国统考卷已成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考生报考、复试选拔和调剂工作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相较于名校,双非院校或将面临更大挑战。

“研究生招生考试是一个巨型的复杂系统。”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张立迁,曾长期在研究生院负责招生工作。在他看来,效率和公平之间存在博弈。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在保证选拔科学选拔效率的同时,也要夯实公平性的基础。“很难说自命题或是统考科目,哪个是好的,哪个是不好的,而是要逐步寻找一个最优解”。

统考大潮与自命题回潮

2024年8月,离湖南科技大学发布招生简章还有两个月,该校研究生院官网更新了一则通知,宣布部分学院的考试科目将进行调整。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鼓励招生单位优先选用全国统考科目试卷。”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海萍说。最终,湖南科技大学自命题科目,从上一年的76门,减少到67门。

不只是湖南科技大学,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在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多所高校自命题科目改为统考。

计算机是变化数量最多的科目之一。包括四川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由数据结构等自命题科目,调整为代码408的统考科目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宁波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医学综合等科目,由自命题调整为统考科目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统考科目教育学专业基础也成为新宠,西南大学、河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都有教育学相关的自命题科目作了调整。

在李海萍看来,教育部虽然没有强制推行统考,但政策有鲜明的鼓励导向,高校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不过他提到,“我们不搞一刀切,教育部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研究生院也要尊重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

用他的话说,专业的事情学院更加清楚。但如果已有统考卷可供选择,学院仍要求采用自命题,则“必须要说服我们”。

中部地区某高校人文学院,就成功说服了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历史学专业基础(313)的统考卷,考查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内容。该院没有世界史专业的导师,只招收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如果选用统考卷,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招到擅长世界史的高分考生,但这不利于今后的培养。

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院系选择统考的趋势下,同样按兵不动的,还有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事实上,自2006年起,教育部就启动了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改革,连续4年增加11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要求招生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确定考试科目并使用相关试题。

因此,早在十几年前,北京工商大学就曾由计算机自命题改为统考卷。但谭励回忆,这给招生工作带来了“创伤性的影响”。

彼时,该校计算机学科实力并不算强,原本就有一部分调剂生源。在用统考卷后,“有时几乎招不到一志愿的学生,全靠调剂。”她解释说,奔着北京工商大学来的考生,不一定能上线。如果考生准备得很好,完全可以报考更好的学校。在对各学科尤其是招生情况开展评价时,会考虑一志愿率指标,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点一度被校方要求暂停招生。

据张立迁了解,计算机统考卷由全国顶尖的专家命题,试题涵盖的范围较广、难度较大,曾经一连多年平均分都偏低。不少考生过不了线,给后续划线录取工作带来影响。

此后,初试科目统考进程放缓了步伐。

从2013年开始,在改革措施连续实施6年后,教育部允许招生单位自选部分统考试卷。同时明确指出,2006年后增加的11门全国统考科目中的8门,由原来“必须使用”调整为由招生单位“自主选用”。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科研处处长陈睿曾在2016年发表的论文《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内容与形式的再思考》中写道:“此规定从2013年出台后,已有50%的高校不再使用这8门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重新回到自命题。”

谭励说,政策松动后,她所在的学院也立马改回自命题。这次坚持使用自命题,正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保证硕士点有较高的一志愿率,“学科声誉可能会好一些”。

有受访者进一步解释,一志愿率越高,意味着整体生源越好。如果某个专业招不满,需要大量调剂的考生,“领导脸面上也挂不住”。

在新一轮的统考大潮下,还有高校逆流而上,从原先的统考调整为自命题。

比如大连大学中国史专业,2025年专业课考试由全国统考卷改为自主命题。该校一位中国史专业硕士生导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往年统考招进来的学生,有的本科学校他都没听说过,“很少有历史学出身,没有什么专业基础,学生质量不高”。而改为自命题,本校的考生会更有优势,“想多招一点本校培养的学生”。

图片

2023年12月23日,长沙,湖南农业大学考点,考生在考场外排起了长龙。当日,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全国报名人数为438万。(视觉中国/图)

虚高的分数与安全性

“心里没底”,是张晓晓备考时最大的感受。

张晓晓本科就读南京邮电大学,在参加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时,报考了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统考已是趋势,“统考的学校比自命题的多一点”。

彼时北京交通大学仍是自命题,外校考生不占优势。好处在于,同计算机统考卷有4本参考书相比,北京交通大学的自命题只考2本,而且都是她本科学过的课程,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劣势也很明显,“别的学校老师出题,不熟悉题目风格”。

她通过考研辅导机构,买到了十多年来的真题。但详细的题目只到2018年左右,最近几年只有考生凭借记忆还原的试卷。

不光是北京交通大学。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希伟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年来很多学院也不再公布考研真题,“参考书只有一两本,考上10年还能出什么题目?”

对自命题的高校而言,命题质量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陈睿在前述论文中比较了全国统考卷和自命题的区别。全国统考卷的内容多数涵盖四五门科目,一张统考卷的命题教师达到12到15名,经过单独命题、二级学科内讨论研磨、集体讨论、修改、审题、再修改、最终定稿、反复校对等程序,命题至少需要7天,后期还要花2天时间审校。

而自命题内容通常只涉及一两门科目,命题人员通常只有1到3人,基本无研磨和审题程序,考过的试题反复使用。不同于统考卷,自命题高校很少会分析试题难度等数据,也很少对试题试卷质量、考生和教学现状展开评价。

李海萍坦言,一般而言,统考卷的命题水平更高,当然不排除有的高校学位点实力雄厚,自命题质量也很高,“但作为地方高校,命题水平肯定不平衡”。

谭励在调研时发现了一个规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中游高校用统考卷的比较多,一头一尾的学校自命题居多。好的学校目的是选拔人才,自命题难度很高。而尾部高校采用自命题是为了招揽生源,试卷难度比统考低,“专业课不是丢分的,而是给考生提分的”。

刘希伟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他认为,这导致部分自命题高校有意降低试题难度,考生分数虚高,“有380多分还没复试资格”。但这个分数调剂其他学校,就很有优势,“我们不能成为这类学校的后花园”。

此前,学校的学位点有较大权限。刘希伟说,在调剂过程中,觉得哪个考生更合适,哪怕初试分数低一点,也有可能入围复试。他打了个比方,清华大学自命题水平很高,哪怕落榜考生分数比其他自命题学校稍低,“我们觉得能考到那个分数也不错”。

但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规定,对申请同一院校、同一专业的调剂考生,如果初试科目相同,必须按分数从高到低进入复试。

在刘希伟看来,这只解决了部分公平性问题。

“如果调剂时不依据初试成绩,确实可能出现问题。”李海萍说,虽然考生考的是同一个科目,但有时题目并不一样,分数是不等值的,“也没有可比性”。对考生而言,如果采用统考卷,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更公平一些”。

张晓晓的调剂就不太顺利。她遇到了李海萍口中“报考时爱理不理,调剂时高攀不起”的情况。

第一轮调剂她填报了北京化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淮北师范大学,没想到原本作为保底的淮北师范大学,调剂分数线也比她初试成绩高三四分。

在一轮又一轮调剂后,报考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她,最终被调剂到广东某高校通信专业。由于同理想院校和专业存在差距,入学后不久,她就决定退学工作。

安全性是自命题存在的最大风险。李海萍说,出于招生安全的考虑,不少高校都曾呼吁推行统考卷。

刘希伟最担心的就是“万一通过什么渠道泄题”。他直言,“我作为分管领导,不愿意自命题”。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刚启用教育综合统考卷,他所在的学院就马上选用。

据了解,统考科目的试卷在启用前属于国家绝密级事项。而招生院校自命题的试卷密级较低,属于国家机密级事项。

一位参与自命题工作的负责人表示,命制统考卷的专家会被关一段时间,“但绝大多数自命题院校都做不到这一点”。

“高校教师本身教学科研任务就比较重。”张立迁深有感触。有的学校有几十门自命题科目,每门科目最少要两个教师命题,动辄一二百名教师“消失”,“对学校的日常运行影响极大”。

在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期间,多所高校自命题就出现了事故。

山东师范大学自命题科目《外语教学理论基础》、青岛理工大学自命题科目《城乡规划理论综合》出现试题错装;电子科技大学自命题科目《固体物理》试题内容与考试大纲出现偏差,无法考核考生相应学科的真实水平;西南大学自命题科目《自然地理学》试题内容泄露。

此后,全国高校密集出台了自命题工作管理办法,并对责任追究作出严格规定。在问责机制下,命题教师“压力确实很大”。

复试更加重要

统考的趋势下,变化也在酝酿。

考研不仅是一场分数的竞争,背后也有选择的博弈。张立迁认为,如果大家都采用统考卷,站在同一个选拔的基准上,考生的选择标准也会更加统一,“会选择更高的目标院校”。

原因也很简单,不同于此前部分名校采用难度较高的自命题,考生在调剂时分数不占优势。统考卷便于调剂,“即使没被目标院校录取,也还有调剂的通道”。

李海萍也持这一观点,“我们作为双非院校,一志愿报考的考生数量和质量肯定会降低”。这会倒逼高校练好内功,提升学科办学质量和吸引力,“客观上会有这个效果”。

但在他看来,名校招生名额有限,而且不少名额都留给了推免生,消化不了那么多生源。前述问题可以调剂来解决,“招到高分踩空的考生”。

“有的考生想考好学校,但竞争力还不够,前面有比他更优秀的人,”李海萍说,调剂能优化生源结构,“对我们来讲,他还是优秀的生源。”

张立迁则指出,统考成为主流后,高校或将提高入围复试的比例和复试所占的权重。复试的自主权仍在高校,在统考更多考查考生的基础能力后,高校会结合自身的选才需求,更加发挥复试的选拔作用,“体现研究生招生的个性化选拔”。

对谭励来说,提高复试的比例和权重,“是完全可以考虑的策略”。她坦言,以她所在的学校作为一志愿的考生,本身没有那么优秀。“统考卷的难度在那摆着,考生的分数拉不开特别大的差距,可能需要加大复试的筛选。”

统考或将加剧考研高考化现象。

与北京工商大学改用计算机统考卷时的十几年前不同,近10年来,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呈“井喷式”增长。在这一大背景下,谭励在调研中了解到,一所层次和北京工商大学差不多的学校,在近几年改考计算机统考卷后,生源反而变好了。不同于此前在选择目标院校后,才能针对性复习专业课。她分析说,本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从大学入学开始,就以备考统考卷为目标。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刘纪蕊也有这样的担心。她认为,研究生本应是选拔性考试,更加开放的题目和多元综合的考评方式,才能选拔出理想的生源。但初试用同一张卷子,更多考的是应试能力,“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还要像准备高考那样去卷,使得大学高中化”。

张立迁说,多数高校都会考虑到考试内容的连续性,尽量给考生一个缓冲期。如果考试变化较大,会引起报考的波动。比如导致报名人数减少,分数线下降,接收更多的调剂生源。

他强调,教育部鼓励高校选用统考卷,不等于要求强制选用,“高校绝对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学科规律作出选择。”

谭励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有了前车之鉴,她想先观望几年,在有稳定的一志愿率后再作调整。统考卷考查内容比自命题更多。作为过渡,今后或许会考虑在现有1门专业课的基础上,再增加1门专业课。

招生单位在改用统考卷后,不能保证一定带来优势。谭励说,“改过去容易,改回来就难了。”

(应受访者要求,张晓晓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杜寒三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泽璇 杨艾艾

责编 钱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