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主营区,翻越层峦叠嶂的群山,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行驶了近五个小时,采访小队都有些疲惫。昏昏欲睡时,随行的宣传科干事刘幸瑜突然喊了一声:“快看,到啦!”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终于辨认出藏在山谷间的营房。那里,也是大家口中常提到的“小散远”点位。
等走近了才发现,那是由四间瓦房合抱而成的一个小营院,两间居中、东西各一间。抬眼望去,东西两侧山耸壁陡。
迎接我们的是一级上士刘廷华,一名在这儿服役了十几年的阵管兵。“都累了吧?走!带你们去喝杯咖啡,提提神!”说着,他带我们朝西侧的房间走去。房门推开,一只脚还没迈进去,咖啡香气就扑面而来,当中还夹着淡淡的书卷味道。
10平方米的书屋装的东西可真不少。
一侧墙,立着一排五层木质书架,与视线平齐的那一层放的全是党的创新理论书籍,其他诸如党史军史、专业课程、文学小说等也按类别分层摆放。
淡绿色的双人沙发靠窗而卧,旁边放着两把藤编的椅子。居中的茶几上,玻璃花瓶里插着一束不知名的野花,花朵很小、呈淡白色,跟我们在营院外路边看到的长一样,茶几下面还铺了一小块猩红色的椭圆形地毯。
房间一边,养了三四盆大小不一的盆栽。
呀,没想到这么偏远的地方,还藏着这样一处“书香桃源”,我们在心里不禁暗暗赞叹。
“坐!坐!”刘班长招呼我们。他走向一侧的吧台,那里放着咖啡壶、茶叶等,“图书、沙发这些大件是上面给咱配发的,其他像花木、地毯都是曾经驻守在这儿的官兵一点点布置起来的。”刘班长边准备咖啡边解释。
人少、地偏,但是小散远点位从来不是“被遗忘的角落”。得益于旅队开展“四项服务下基层”活动,点位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完善。
进山前,刘廷华将大家想看的书单上报旅队。此行,刘幸瑜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批书交到守山官兵手中。
在刘廷华的军旅生涯中,这已经是他第32次执行守山任务了。“义务兵时,这里还没有像样的书屋。”刘廷华回忆,那时营房老旧,宿舍内的陈设只有床、桌子、凳子“三件套”。为了给心爱的图书找个“归宿”,官兵在宿舍搭起简易书架。
后来,旅队不仅为小散远点位修缮了营房,还计划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作为书屋。得知消息,刘廷华和战友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大到翻新整修,小到装饰布局,大家对这间“深山书吧”倾注了不少心血。
一个月后,当小屋挂上最后一盏灯,书屋正式宣告建设完成。新建成的书屋里不仅有地暖,书架上的图书也逐渐多了起来。空闲时候,官兵们在这里开展“读书研思”“读书分享”等小活动。
“从建设书屋起,我们每个人的改变也在慢慢发生。”二级上士杨子龙刚入伍就来到了大山深处,转眼已有十余载。书屋建成后,他一有空就到这儿看书学习。他喜欢阳光洒落身上的温暖,也喜欢听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书越读越多,阵管兵们的视野不断拓宽,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杨子龙说,那些读书学习的时光碎片拼就成一个个佳绩、一项项战功。
大山无言,岁月更迭。山上的树发了一茬又一茬新芽,书屋花瓶的野花换了一束又一束。
工作的苦累艰辛与生活的浪漫诗意调和在一起,在书香中,阵管兵收获了成长、寻觅到“诗与远方”,更加懂得了忠诚、奉献、坚守的意义……
那天,我们离开时已是晚上。大山里伸手不见五指,但书屋橘色的小夜灯,温暖了冰冷的夜,也照亮了阵管兵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