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称吃河豚刺身后中毒呕血,商家:河豚来自正规养殖场

11月8日晚,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自己在海南海口市吾记顺味顺德菜(上邦百汇城店)吃河豚后,发生中毒症状,质疑餐厅在处理河豚的过程中存在不当操作。
图片
9日,记者分别联系到了上述视频的发布者卞女士以及上述餐厅的主管林女士,核实到确有其事,但消费者与餐厅的说法有出入。
图片
女子自述吃河豚刺身中毒
卞女士表示,周三(11月6日)晚上7点多,她前往吾记顺味就餐,点了一份河豚,其中还包括一份河豚刺身。
图片
卞女士怀疑,导致自己出现中毒症状的就是这份河豚。就诊材料显示:临床诊断为河豚中毒。卞女士说,中毒导致自己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舌头、喉咙、气道、手指等多处发麻,以及发生了呕血和便血的情况,医生建议连续观察3天。记者联系时,卞女士称,距离3天的观察期满还有几个小时。
图片
图片
卞女士说,当天晚上快12点了,她已经回到家中静休,接到餐厅老板的电话,要求去医院商量。
记者联系到上述餐厅的主管林女士,其确认发生了此事,但表示顾客的中毒症状是不是因为店里的河豚,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在卞女士就诊的过程中,餐厅垫付了医药费。
图片
林女士还强调,餐厅的河豚来源于正规的河豚养殖场,有检测证明,且餐厅只售卖河豚肉和河豚皮。餐厅还购买了食品安全相关的保险,事情发生后,餐厅和保险公司也在积极处理卞女士的诉求,但是卞女士从保险相关的微信群退群了。
11月9日,记者到某本地生活平台查看,上述餐厅的河豚套餐仍在正常销售。
图片
图片
商家:赔偿数额未达成一致
另据媒体报道,记者联系到涉事商家一名负责人,其称事发后全程陪同顾客就医,双方在赔偿方式以及数额上未达成一致,与医院方面进行沟通和确认,院方并没有对该涉事女子出具任何的中毒确诊,也没有出具诊断书。
图片
【新闻多一点】
◆食用野生河豚很容易因加工处理不当导致中毒
河豚又名河鲀,是一种无鳞鱼,它体态圆胖,腹皮呈白,遇敌害时能吸水吸气使胸腹膨大如球,所以也有人称其为“气泡鱼”。广东省渔民捕获的常见天然河豚鱼鲜或冰鲜主要有弓斑东方鲀、铅点东方鲀、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
河豚主要生活在海里,有时也会在淡水与海水的交汇处和淡水水域出现,特别是每年清明节前后,常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区域。河豚种类繁多,部分品种有毒,其毒性的强弱与河豚的品种和季节有很大关系。每年春季(2月至5月)为河豚卵巢发育期,此时毒性最强。河豚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内脏、卵巢、血液、鱼皮、鱼头等部位,其中内脏和卵巢的毒性最强。食用野生河豚很容易因加工处理不当导致中毒。
◆河豚毒素中毒的症状
河豚虽美味,但它身上却带有一种剧毒——河豚毒素,河豚毒素就是导致食用河豚中毒的“罪魁祸首”。
河豚毒素有以下特点:河豚毒素是自然界发现的毒性最强的神经毒素之一,仅0.5毫克即可致人死亡,目前尚无河豚毒素的特效解毒药。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耐高温,100℃加热4小时仍有毒性。
食用河豚中毒后发病急速而剧烈,潜伏期短,短至10到30分钟,长至3到6小时。中毒起初感觉手指、口唇和舌有刺痛,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同时伴有四肢无力、发冷,口唇、指尖和肢端知觉麻痹,并有眩晕。重者瞳孔及角膜反射消失,四肢肌肉麻痹,最后出现语言不清、血压和体温下降。
◆经国家“认证”的河豚可以吃
2016年9月,农业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农办渔〔2016〕53号),对两种人工养殖的河豚进行开禁,并作出了系列严格规定:只有养殖的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两个品种有条件地放开。
并非任何餐饮企业都能养殖、加工或售卖河豚。上述通知对河豚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加工人员、安全加工技术等方面均有相应规定,并要求河豚加工产品包装上附带可追溯的二维码。市场上不能售卖河豚活鱼及未经加工的河豚整鱼,而是只能售卖经过加工的河豚产品。
所以,想要品尝河豚,必须要选择有资质的餐饮企业,或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加工好的河豚产品。另外,切记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不购买、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
来源 潇湘晨报(记者 曾永红 曹伟)、百姓关注、广东疾控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曹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