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潘建国:借助俗文学 东亚社会形成了互联互通的故事世界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11月9日,“东亚视阈下的俗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24年会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开幕。

据悉,今年会议主题设定在俗文学研究的“东亚视阈”,一方面是因为主办方之一的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刘玉珺教授及其团队,是国内研究东亚汉籍与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出于拓展俗文学研究领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会上,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大中文系教授潘建国做分享。他认为,跳出中国本土,引入“东亚视阈”来看中国俗文学研究,意义尤为重要。

图片

潘建国教授发言。主办方供图

潘建国介绍,近二十年来,中国俗文学研究方兴未艾。包括小说戏曲、弹词鼓词等在内的各分支,齐头并进,交叉互动;中国俗文学的研究论题涵盖文献、文本、文化、理论等学术面向,综合展开,深度融合,取得了丰硕成果。

据潘建国介绍,东亚邻国存藏的中国俗文学文献,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存藏的不足。早在唐宋时期,《世说新书》《冥报记》《游仙窟》《太平广记》等中国小说,就已随着遣唐使、遣宋使、求法僧、民间商贾的频繁往来,被带到了日本。至明清时期,燕行使者不绝于道,唐船书籍贸易日趋繁荣,以《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今古奇观》《娇红记》《笠翁十种曲》等为代表的更多中国俗文学典籍,翻山越岭,漂洋渡海,东传不辍。回顾近百年中国俗文学学术史,东亚存藏的中国俗文学文献,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学术作用。直至今天,在日本、韩国、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区域,仍然存有数量可观的中国俗文学文献史料,有待研究者前去调查发掘。

“中国俗文学在东亚深受欢迎,体现出其世界性价值与影响。”潘建国介绍,古代的东亚文人曾积极投身于中国俗文学典籍的购藏、传抄、借阅、选编、摹写、译介、刊印、研究等环节。不仅如此,中国俗文学也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多国的叙事文学创作以及口头文艺表演,至于水浒、三国英豪画像更是脱离了小说文本,进入东亚美术史领域,并逐渐升格为一种视觉文化符号。“凡此种种,无不极好地彰显了中国俗文学在海外的重要价值与深远影响。”

在潘建国看来,借助俗文学与俗文艺,东亚社会形成了一个互联互通的故事世界、知识世界和情感世界。”而对东亚俗文学开展深入的个案考察和广泛的比较研究,揭示发生机制和演变规律,是值得中国俗文学界努力的学术方向。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