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市民金融素养报告披露:各类资产股票占三成多,半数预期年收益3-5%

全文1221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上海中老年市民金融素养报告》显示,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和股票是受访者持有的金融资产类别的前三位,比例分别为78.85%、46.59%和32.41%。

02调研结果显示,金融素养与教育和收入水平紧密相关,上海中老年市民在金融素养方面具有坚实基础。

03预期年收益在3%-5%的受访者最多,占总体比例的51.5%。

04为此,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证券报社计划举办一系列专题讲座和实操演练,提升市民对金融诈骗的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05“双十一”当天,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开展2024年度“银发e学堂”数智助老成果展示活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股市“牛熊”转化,资产保值增值——上海人“家底”和“财商”如何?在上海市第二十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幕之际,基于全市16个区近6000人样本的《2024上海中老年市民金融素养报告》9日披露结果:在受访者持有的金融资产类别中,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和股票的比重分列前三位,比例分别是78.85%、46.59%和32.41%。

图片

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会同上海市委金融办等十二部门联合发布了《做好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行动方案》,提出要高质量发展养老产业金融。对于上海这座加速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代化城市同时又是深度老龄化的城市而言,提升中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具有特殊且重大的意义。为此,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证券报社携手启动针对上海市中老年市民金融素养的调研活动。

经过十余次的修改和专家多次座谈论证,调查问卷于2023年10月定稿,共包含22个问题,涵盖金融素养、金融行为以及金融素养提升方式与内容需求3个方面。在上海老年大学和各社区学院支持下,依托开大现有的办学网络系统,采用线上方式开展问卷调研。经过数据筛选和逻辑校验,共收到有效问卷5961份,覆盖全市16个区,样本具有较强代表性。

图片

此次调研结果表明,金融素养与教育和收入水平紧密相关,显示出显著的正相关性。上海的中老年市民在金融素养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对于利率、通胀和分散风险等核心金融概念,他们整体的理解正确率超过了50%。在金融行为方面,受访市民展现出理性和稳健理财的特点。而在养老方面,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经济状况,显示出强烈的经济自立意识,并且有强烈的意愿提升个人金融素养,提高管理养老资金的能力。

调研发现,在不考虑其他风险因素的情况下,预期自己金融资产的年收益在3%-5%的受访者人数最多,共3070名,占总体比例达到了51.5%。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有61.08%的受访者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独自做出决定;有22.87%的受访者会咨询其他专业人员;9.91%的受访者会咨询亲戚朋友等熟人后做出决定,剩余的6.14%主要是听从营销人员的引导来决定。

图片

调研中,对于预期将来养老主要的收入来源,有91.31%的受访者选择了自己的退休金,有45.66%选择了“存款、房租等资产或生意收入”,也有13.59%的受访者选择了商业养老保险。至于针对养老需求会采取的措施,84.92%受访者选择“自己多存钱应对养老”,31.76%选择“购买大病保险来提高风险抵抗能力”,而提高投资收益的选择比例为29.06%,还有7.7%选择了“子女兜底”。

当然,市民金融素养也显出一定“短板”。比如,在对于购买力平价问题的理解上,仅有不到四成的受访者正确回答出通货膨胀对于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影响结果。又如,对于存款保险条例中规定的同一家存款类机构对同一存款人的最高偿付限额,超过六成的受访者不清楚这一数值是否是50万元。

图片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基于此次调研结果,上海开放大学和上海证券报社计划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一系列专题讲座和实操演练,普及金融市场基础知识,提升市民对数字金融工具的操作能力,也增强市民对金融诈骗的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推动资产配置的专业化以及金融文化的普惠发展。据悉,“双十一”当天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开展2024年度“银发e学堂”数智助老成果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