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以“微”力量让居民幸福感 “原地升温”

推出三年行动计划、建立零工服务合作社、“微技能”培训送到家门口……肥城市聚焦群众就业所需所盼,努力把“社区微业”打造成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群众评判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增强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联动聚力 共绘微业“同心圆”

28岁的宝妈景梦是贵和社区的一名自由职业者。上午送完孩子,景梦准时来到小区居委会的社区手工坊,熟练地摆弄着手中的手工花材料。

图片

做全职宝妈5年后,景梦找工作屡屡碰壁,想找份工作,但大多数工作很难兼顾孩子。前不久,社区网格员何庆得知她的情况后,便喊她加入社区组建的社区手工坊。

困难人员在哪里、需求是什么,就业岗位有什么、分布在哪里,如何把这些底数摸清楚?在新城街道,何庆和其他社区网格员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小区里的人社管家,社区网格长任“指导员”,社区网格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是宣传员、调查员,居民有啥就业需求,他们就会第一时间在自己积累的就业信息库中进行筛选和匹配。

据了解,为构建精细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推动就业服务直达基层一线、直面困难群众,肥城市分级组建市、镇街、社区、网格就业服务工作群,肥城建立了“四级联动”工作体系,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就业服务新局面,开辟“上下同频”“左右呼应”“快速传递”“直通家门”的就业服务新通道,实现了就业服务全域覆盖。

“我们还实施了‘公益岗+’岗位开发模式,把公益岗位与就业信息摸排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提升社区就业服务能力,确保困难群体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新城街道二级主任科员王宗敏介绍道。

“社区微业”的工作主体是社区,但仅依靠社区力量还远远不够。扩大社区“朋友圈”,畅通就业“微循环”。新城街道辖区内商贸服务资源丰富,街道积极用好这一优势,积极优化社区环境吸引商贸服务业开办分店,构建就业“大联盟”,在人才服务、就业创业政策包、企业用工岗位信息、居民技能提升等方面给予大力指导支持,群策群力、共治共享的就业链条高效运转。

目前,肥城新合作购物广场、华联超市和乐超市等主要商超已在新城街道辖区社区建内立分店70多家,14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扩容挖潜 拓展社区就业 “容纳场”

在肥城市新城街道贵和小区居委会,每天上午八点半,总能见到一群骑着电动车从社区幼儿园匆匆赶来的宝妈,下午四点半,她们又会准时一同离开。

原来,这些只有零碎时间的宝妈被社区居委会组织起来,成了社区里的“自由职业者”。不出社区就能有活干,活从哪里来?

图片

近年来,肥城市充分利用社区闲置场地、房屋,创建社区“微工厂”,引导辖区群众“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结合社区特点和居民需求,全市累计培育了手工制作、桃木雕刻等20余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微工厂”。

上午9点,走进贵和社区“社区手工坊”里,五颜六色的假花材料被整齐地摆放在工作台上。景梦正专注地坐在工作台前,挑选了一片粉色的花瓣材料,娴熟地将其对折,一片又一片的花瓣在她的巧手下逐渐组合成一朵娇艳欲滴的假花。

“我特别喜欢在手工坊里做这些手工活。自从有了宝宝后,我一直想找个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有点收入的事情做。社区手工坊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在带娃的间隙还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景梦高兴地说。

据了解,贵和社区利用公建房闲置空间打造了“社区手工坊”,联络假睫毛、耳饰、假花等手工制品加工商,开展“微就业新课堂”,再通过社区公众号、微信群等形式告知居民,尽力为全职宝妈、退休职工、待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有岗位才能有就业,开发就业岗位是推进“社区微业”的基础性工作。在“社区微业”行动中,新城街道龙山社区党委创办“红色物业”,吸纳30多名群众就业。贵和园社区党委还结合群众求职需求,创办了“京东快递驿站”,目前已吸纳17名群众成为快递小哥。社区群众“社区就业”的渠道呈现了多元化。

走进龙山社区,“红色物业”办公室里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员身着整齐的制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各自的工作。保洁员徐玉华正在认真清扫小区楼道,“我之前一直为找工作发愁,年龄大了不好找。没想到社区创办了‘红色物业’,给了我这个机会。现在既能在家门口工作,又能照顾家庭,心里特别踏实。”徐玉华高兴地说。

精准匹配 打通微业服务“末梢路”

“这是咱社区举办的招聘会,想在家门口找工作的来看看,争取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社区这片热土上实现自我价值!”新城街道先后精心策划13场贴近社区实际、接地气的小型招聘会,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群、公众号等多元化渠道,广泛传播社区内求职与用工信息,今年以来,累计发布招聘信息700余条,打造家门口“全天候就业集市”。

“我们建立健全“周招聘”工作机制,根据群众就业需求,每周联系用工单位到社区开展招聘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已组织660余家次企业在16个社区开展招聘,1460余名群众通过社区招聘走上工作岗位。”肥城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市场服务科科长尹倩介绍道。

有就业意愿,但没有一技之长怎么办?破解就业供需矛盾、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关键在提升就业技能。编织工、手艺工……这些岗位所处的平台虽然不大,但对于就业困难群体而言,却是十分宝贵的就业机会。新城街道龙山社区开设的社区微技能培训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前来学习。

把技能培训开到社区是肥城市实施“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合理开发一批接地气、见效快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高社区居民就业能力,保障有就业转岗需求、创业需求的劳动者就近就地参加培训,实现强针对性、更高质量就业。

图片

在龙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结技能培训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有就业意愿却缺乏一技之长的居民们点亮了新的希望。

图片

培训教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丝线和制作工具,专业的手工艺老师站在讲台上,耐心地为大家讲解中国结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基本的编织技巧。“今天我们就从最基础的双联结开始学起……”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拿起丝线示范。

居民张大姐显得格外认真,她小心翼翼地将丝线绕在手指上,努力按照老师的步骤操作。“我一直想找个工作,但是自己没什么技能,这个培训真的太好了,感觉学会了中国结编织,就多了一份就业的机会。”张大姐一边编织一边说道。

据龙山社区党委书记董红燕介绍,目前社区已开展10余场次的社区微培训,涵盖手工品、育婴专业技能、清洁服务等多领域,精准对接就业人数达200余人。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 罗晓雪)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